DC娱乐网

北大毕业生做正骨被踢出班级群:职业偏见与健康行业的价值突围

当一名北大医学部毕业生宣布转行做正骨师时,班级群的反应是直接将他踢出“群聊”。张乐超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社会对职业价

当一名北大医学部毕业生宣布转行做正骨师时,班级群的反应是直接将他踢出“群聊”。张乐超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社会对职业价值的固化认知:高学历必须匹配光鲜的“精英岗位”,而正骨师则被默认为“低端手艺”。但讽刺的是,他的正骨服务单次收费1万元仍预约爆满,排队需等三个月。这场冲突背后,是一场关于职业尊严与健康行业价值的深刻讨论。

事件回顾:高学历转行引发的身份争议

2017年从北大公共卫生学院毕业的张乐超,曾就职于北京某三甲医院。因腰部手术接触正骨康复后,他选择师从专业前辈,将现代医学理论与传统技术结合,成为一名职业正骨师。当他在班级群透露转行意向时,群主以“不同体系无需联系”为由将他移出群聊。这种排斥与市场反馈形成鲜明对比——他的技术从580元涨价至1万元仍供不应求,甚至有人专程“踢馆”质疑其资质。

职业鄙视链背后的认知误区

班级群的排斥行为暴露了两个认知误区:一是将学历与职业价值强行绑定,认为北大毕业生就该留在体制内或高端行业;二是将正骨矮化为“按摩”类低端服务。事实上,张乐超的技术融合了医学解剖知识和传统手法,患者需提前三个月预约的案例,证明其解决复杂骨骼问题的专业能力。律师明确表示,正骨属于医疗行为,需执业医师资质,这与街头按摩有本质区别。

万元定价背后的健康服务价值逻辑

从580元到1万元的定价演变,本质是市场对稀缺技术的认可。与三甲医院专家号“一号难求”类似,专业正骨服务的价值应由疗效而非服务时长决定。张乐超因身体原因限制接诊量后,选择通过培训学员扩大服务规模,这种模式恰恰说明健康行业需要打破“体力劳动=低端”的偏见。无论是医生还是正骨师,核心价值都在于用技术解除病痛,差异仅在于服务形式而非职业等级。

健康中国需要更多“张乐超们”

职业偏见正在阻碍健康产业的人才流动与技术升级。社会需要建立以疗效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尊重市场对技术价值的自然筛选。正如张乐超所说:“改变人心中大山一样的成见,比正骨更难。”当更多跨领域人才投身健康行业,传统技术才能与现代科学碰撞出新的可能。这场关于职业尊严的讨论,或许正是社会价值观需要的一次“正骨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