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 年,在苏联库尔斯克地区,一场规模空前的装甲与步兵厮杀拉开帷幕。这场会战不仅是二战东线战场的转折点,更彻底扭转了德军与苏军的战略态势,为后续苏军的全面反攻奠定了基础。
斯大林格勒惨败后,德军被迫让出大片领土,苏军则乘胜推进至卡尔科姆这一关键后勤与战略指挥中心。然而,急于包围德军的苏军过度扩展战线,给了埃里希・曼施泰因率领的南方集团军群反击之机。在俄国春季泥泞季节来临前,德军重新夺回哈尔科夫,在库尔斯克周围形成了一个宽约 200 公里、深入德军防线 120 公里的巨大突出部。这个突出部很快被德军最高统帅部视为 “包抄围歼苏军” 的理想战场,秘密计划 “堡垒行动” 随之诞生 —— 其目标是加强防线、缩短战线,并在苏军大规模进攻前削弱其力量。
“堡垒行动” 从酝酿之初就充满分歧。陆军元帅克卢格与曼施泰因主张尽快发动攻势,担心苏军加固阵地;田德曼等将领质疑现有兵力资源不足;古德里安等人则完全反对在东线发起任何进攻。希特勒试图平衡各方意见,却陷入了 “谁也没能讨好” 的困境。1943 年 5 月,攻势虽按计划推进,却未给莫德尔增派所请求的援军,发起时间也远晚于克卢格和曼施坦因的预期。希特勒执着于以压倒性力量进攻,将希望寄托在 “黑豹” 中型坦克、“斐迪南” 重型自行火炮和 “虎” 式 1 型重型坦克等新型装备上,为集结这些尖端武器,他将行动推迟至 7 月初,还因 “日耳曼民族种族优越性” 的偏见,坚信德军能取得决定性胜利。
为实施 “堡垒行动”,德军投入近 100 万作战人员、3000 余辆可投入战斗的坦克与自行火炮,以及 7000 余门火炮与迫击炮,还配备了压倒性的空中战役。尽管南北两路钳形攻势均配备精锐步兵、机械化部队与装甲部队,但进攻重心放在南线 —— 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集中了约 60% 的装甲部队、部分 “黑豹” 坦克及绝大多数 “虎” 式坦克,试图从南线撕开苏军防线。
希特勒的一再推迟,给了苏联最高统帅部充足的准备时间,更关键的是,苏军早已通过间谍网络和英国情报部门掌握了德军的进攻计划。早在 1943 年 3 月,莫斯科就精准知晓德军进攻的地点、时间与方式;4 月 8 日,朱可夫元帅已向斯大林提交详细应对计划。红军摒弃传统的先发制人战术,选择 “以逸待劳”,让德军在库尔斯克的防御工事面前 “自投罗网”。尽管斯大林对 “被动等待” 感到不安,但此次罕见地听从了将领建议,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等将领制定的 “先消耗德军实力、摧毁其坦克,再投入新锐预备队发起全面反攻” 方案被最终采纳。
为构建坚固防御,苏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下足了功夫:仅第一道防御带就构筑了纵深广阔的铁丝网、壕沟、地雷区与钢制反坦克齿,埋设的地雷总数超过 100 万颗,密度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时的 4 倍;多层防线体系旨在将德军引入预设 “杀戮区”,让苏军炮手在此倾泻火力,阻滞德军进攻、打乱其编队并切断通信线路。兵力部署上,苏军向突出部投入 100 多万人、约 3500 辆坦克、2 万门火炮与迫击炮,以及近 1000 门 “卡秋莎” 火箭炮,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的北方中央方面军、瓦图京指挥的南方面军负责一线防御,伊万・科涅夫指挥的草原方面军(50 万兵力加一支坦克集团军)则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增援或发起反攻。
大战前夕的氛围紧张又诡异。士兵、火炮与装甲部队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内外集结,“这个夏天很可能是生命中最后一个夏天” 的恐惧笼罩着所有人,他们却在 7 月初的温暖天气中寻求短暂慰藉 —— 军官组织体育活动,甚至举办有音乐与舞蹈的聚会。一名苏联士兵回忆:“我从未有过那样强烈的生存感受,此后也再没有过,奇怪的是,那段时光竟有种‘魔力’。”
1943 年 7 月 4 日晚 10 点 30 分,苏军的火炮、迫击炮与 “卡秋莎” 火箭炮在南线 20 公里长的战线上突然开火,几小时后北线也响起类似炮火。尽管战术损伤有限,但心理冲击力极强,远在后方的莫德尔与曼施坦因震惊不已 —— 他们意识到,苏军对德军的进攻计划了解得远比表现出来的更多,且早已做好准备。
7 月 5 日清晨,德军炮兵展开还击,对苏军防御系统造成巨大打击。在炮火与轰炸机掩护下,德军开始艰难穿越苏军密集防御工事,仅当天德国空军就出动 4500 架次为地面进攻提供支援。北线,此前担忧 “堡垒” 行动兵力不足的瓦尔特・莫德尔,率领第 9 集团军(30 万兵力、一千多辆装甲车)发起钳形攻势,却迅速遭遇苏军猛烈抵抗:机枪轰鸣、喷火器嘶嘶作响,德军士兵逐个清理战壕与据点,火海硝烟让观察员无法看清战场全貌;德军装甲部队第一梯队碾过战壕时,蛰伏的苏军士兵待坦克驶过,便起身向后续步兵发起毁灭性射击。苏军的地雷区与炮击给德军造成巨大麻烦,即便第 505 重型坦克营凭借 “大猫”(“虎” 式坦克)快速推进,侧翼也常因掩护部队陷入苏军火力而暴露,莫德尔不得不下令 “首要任务是保护侧翼”,而次日罗科索夫斯基投入兵力反攻,印证了他的预判。
尽管莫德尔突破了苏军第一道防线,但罗科索夫斯基随后出动 200 余辆 T-34 与 T-70 坦克,对德军 4 个师发起进攻,这场反攻却代价惨重 —— 正面攻击中,红军坦克完全不是 “虎” 式坦克的对手,其中一个师的 51 辆坦克有 47 辆被摧毁。反攻虽阻止了莫德尔的推进,让苏军得以加固防御,却也迫使罗科索夫斯基将大量坦克转入防御部署。7 月 6 日至 10 日,莫德尔的进攻进展缓慢:罗科索夫斯基集中的大量炮兵打散了推进的德军步兵,希特勒寄予厚望的 “斐迪南” 反坦克歼击车,不仅在苏军雷区和诱杀装置中挣扎,还受自身可靠性问题困扰。即便如此,莫德尔的部队仍突破了波内里村附近的苏军第二道防线,这个小村庄随即成为 “堡垒”—— 防守的苏军配备了远超二战中任何一个师的炮兵、反坦克工兵、坦克与自行火炮,战斗陷入残酷的逐屋争夺,“小斯大林格勒” 的绰号由此而来。德军幸存者回忆:“那是世界末日,每一秒钟,我都觉得自己下一秒就要死了。身边的人不断倒下,苏军飞机毫无征兆地从硝烟中出现,更是让地狱雪上加霜,一小时又一小时地低空扫射我们。死亡会是从地狱中解脱出来的一种仁慈,但我挺过来了,那是我战争中、也是我一生中最可怕的时刻,那些记忆至今仍折磨着我。”
波内里村的战斗标志着北线钳形攻势达到顶点。莫德尔本希望在此突破防线、拿下村西南制高点,但苏军相互支援的防御阵地网络,让任何推进都缓慢且代价高昂 —— 当德军威胁要占领学校时,防守的苏军中尉竟呼叫火箭炮向自己的阵地开火。与此同时,西线的战斗也愈发激烈,德军试图突破特波亚村与 253.5 高地附近的苏军第三道防线,却因苏军顽强防御与自身重大作战失误,最终陷入停滞。7 月 11 日,莫德尔意识到部队很可能无法突破到库尔斯克,苏军已阻止北线钳形攻势,并随时准备发起致命反攻。
南线的主攻力量是霍特将军指挥的第 4 装甲集团军,其下辖保罗・豪塞尔指挥的党卫军第 2 装甲军 —— 这支 “臭名昭著” 的部队包含 “骷髅师”“帝国师”“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 等精锐师。防守此处的苏军第 6 集团军司令伊万・奇斯佳科夫早已警告部下:“同志们,小心!你们面前是希特勒的‘御林军’,我们必须做好准备,德军在这一区域的主要进攻力量很可能会扑向我们。”
奇斯佳科夫的警告很快应验。7 月 5 日中午,德军装甲突击群突破苏军第一道防线,摧毁了深入第二道防线的一批美国援苏坦克。但南线并非所有部队都进展顺利:党卫军第二装甲部队的右翼本应由肯普夫战役集群掩护,该集群却因需渡过顿涅茨河、应对掌握制空权的苏联空军,以及 “虎” 式坦克过重(要么在临时桥梁上倾覆,要么陷入深泥)而推进缓慢,再加上苏军的猛烈抵抗与反攻,肯普夫战役集群损失惨重,仅第 320 步兵师一天就损失近 1700 人。
7 月 6 日,党卫军第 2 装甲军突破苏军防线,向北推进到加里宁,沃罗涅日方面军的防御虽顽强,却看似无力回天。两天后,瓦图京将军投入新锐预备队发起反攻,试图包围这几支精锐德军师,结果却灾难性 ——“帝国师” 仅损失 1 辆突击炮,就摧毁了 190 辆苏军坦克。瓦图京无法消除突破风险,德军最终突破了第三道防线 —— 三道防线中最坚固的一道。
但德军的处境也不容乐观:肯普夫战役集群在东南方向持续受阻,党卫军第 2 装甲军的侧翼缺乏掩护,被迫分兵自保,失去了装甲突击群应有的快速冲击力,推进速度大幅放缓;许多指挥官也意识到,苏军的防御远比预想中坚固,第 503 重型坦克营指挥官就表示:“德国军队此前从未在任何一次进攻行动中,需要突破如此纵深、如此巧妙部署的防御体系。” 更严峻的是,德军兵力快速损耗,精锐的 “大德意志” 师原本配备 350 辆支援坦克,此时仅有 80 辆能投入战斗,“黑豹” 与 “虎” 式坦克还频繁出现机械故障。
7 月 11 日午后,第 6 装甲师的 “虎” 式坦克在贝尔格莱德东北部突破苏军防御,向北朝普罗霍罗夫卡推进,党卫军第 2 装甲军也向该地区稳步推进。焦虑的瓦图京紧急调整部署,命令帕维尔・罗特米斯特罗夫指挥的精锐第 5 近卫坦克集团军发起关键反攻,这场战斗后来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战之一。罗特米斯特罗夫震惊地发现,豪塞尔的装甲突击群推进到普罗霍罗夫卡的距离比预期近得多,苏军虽迅速修订计划,却显得仓促草率。
7 月 12 日黎明时分,约 600 辆苏军 T-34 与 T-70 坦克部署在普罗霍罗夫卡附近果树成林的山脊上。接到命令后,车长们关闭舱门,驾驶员启动变速箱,装甲部队向德军党卫军第 2 装甲军的约 250 辆坦克发起进攻。苏军遭遇的第一支部队是 “警卫旗队师”,该师被突袭打得措手不及,前沿部队释放紫色烟雾向友军预警时,苏军装甲部队已如潮水般从 252.2 高地斜坡疾驰而下,虽阵型散乱却速度惊人。
接下来的战斗迅速陷入混乱与毁灭:田野燃起大火,硝烟、尘土与燃烧的残骸笼罩整个区域;坦克与卡车熊熊燃烧,乘员们扑倒在地,试图扑灭衣服上的火焰;广阔的战线上,战场被装甲车辆挤得水泄不通,战斗产生的噪音、高温、硝烟与尘土,让坦克内部变成了令人窒息的 “蒸笼”。德军装甲的绝对优势逐渐显现 —— 罗特米斯特罗夫本计划让己方坦克凭借机动性绕开 “虎” 式坦克的超强防御,但战场中 “虎” 式坦克数量极少,苏军坦克混乱散开后陷入近距离缠斗,被德军逐一摧毁。仅苏军第 25 坦克旅,就在 2 小时内损失了 69 辆坦克中的 48 辆;党卫军装甲掷弹兵击退一次苏军冲锋时毫无损失,还摧毁了 24 辆苏军坦克与自行火炮;苏军对 “帝国师” 与 “骷髅师” 的进攻,也遭遇了同样惨重的失败。
与当时苏联的宣传相反,普罗霍罗夫卡战役在战术层面是红军的一次失利 ——36 小时的激烈战斗后,党卫军部队摧毁了近 400 辆苏军坦克与突击炮,自身损失仅约 60 辆。斯大林对惨重损失怒不可遏,质问:“你们把自己那支精锐坦克集团军搞成什么样了?” 他甚至要求解除罗特米斯特罗夫的职务,将其送上军事法庭,最终还是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主动承担部分责任,才拯救了罗特米斯特罗夫。
尽管战术失利,普罗霍罗夫卡战役仍为苏联带来了更广泛的战略胜利 —— 德军再也无法恢复进攻势头。曼施坦因最初得知战报时欣喜若狂,走访的所有指挥官都对局势充满信心,认为敌军已显现溃败迹象。但仅一天后,他从东普鲁士的希特勒总部带回了停止 “堡垒” 行动的命令。许多历史学家将希特勒撤军的原因归结为盟军入侵西西里岛(1943 年 7 月 10 日),但这一说法源自曼施坦因本人的杜撰,真正原因是希特勒害怕苏联的进攻威胁顿巴斯和奥雷利亚突出部。
就在普罗霍罗夫卡激战正酣的同一天,莫德尔的第 9 集团军遭遇了苏军从多方向发起的猛烈反攻 ——“库图佐夫” 行动。而 “罗兰” 行动作为德军在东线最后一次展现进攻力量的行动,曼施坦因希望通过它摧毁第 4 装甲集团军附近残存的苏军部队,削弱该地区的苏军反攻能力。7 月 14 日凌晨 4 点,德军火炮向普罗霍罗夫卡以南及西南方向的苏军阵地发起炮击,进攻声势浩大,德军再次大规模穿越地雷区,与苏军在房屋间展开绝望的近距离搏杀。在空心装药手榴弹的爆炸声与德国空军最后剩余架次的支援下,德军取得了可观的领土进展,却未能摧毁苏军主力部队,最终被苏军更广泛的反攻逼回原防线。
北线的 “库图佐夫” 行动在奥廖尔突出部北部推进,德军的劣势已无法逆转 —— 苏军新锐的西方方面军与布良斯克方面军,在兵力与坦克数量上以 6:1 的优势压制德军,火炮数量优势更是达到 17:1。一场持续 3 小时的炮击拉开了 “清除奥廖尔突出部” 进攻的序幕,当罗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军也加入反攻后,到 7 月 18 日,德军已退回到两周前的阵地;10 天后,莫泽下令撤退到哈根防线,将奥廖尔拱手让给苏军。
南线爆发了规模更大的反攻。令德军指挥部震惊的是,苏军恢复反攻能力的速度远超预期 —— 此时德军兵力枯竭,许多坦克被调往其他受威胁的战线,而苏军集结了约 100 万兵力与近 2500 辆坦克,凭借 5:1 的兵力优势、9:1 的坦克优势与 2:1 的空中优势,德军已无法阻止苏军的 “鲁缅采夫元帅” 行动。在惨烈却绝望的战斗中,苏联军队占领了别尔哥罗德,并最终在 8 月 23 日收复哈尔科夫。
此时的德国国防军已疲惫不堪、兵力枯竭,而他们面对的苏军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大。库尔斯克会战以苏军的决定性胜利告终,这场会战不仅彻底粉碎了德军在东线的进攻企图,更注定了德国在东线的败局,成为二战东线战场乃至整个二战的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