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拍短剧可以天天被迷晕,我开开心心就进来了。”38岁的郑凯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这段拍摄经历时,原本满心期待能搭档年轻美女演绎浪漫“姐弟恋”。
谁知到了片场,他发现对手戏的女演员竟已68岁高龄,这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他忍不住对着镜头潸然泪下,并向导演发出灵魂拷问:“姐姐年纪是不是有点大了,导演。”

郑凯在短视频中的吐槽瞬间点燃了社交媒体,他透露自己接到短剧邀约时,导演明确表示这是一部“姐弟恋”题材作品。
按照常规理解,他本能地想象着霸道总裁与年轻美女的浪漫戏码。
结果现场情况完全颠覆了他的预期——对手演员是一位68岁的资深女演员,这部短剧内容讲述了一名刚步入职场的年轻男子与退休女教授之间的情感纠葛。
剧中不乏牵手及暧昧台词等剧情,郑凯的拍摄经历被分享在社交平台后,迅速引发连锁反应,登上热搜榜单。
02 网友两极化争议社交媒体上,对此事件的讨论迅速分化为两个鲜明的阵营。
支持者们认为这是一种大胆尝试,打破了年龄界限的创意值得鼓励。有网友调侃道:“就是拍给60岁的阿姨看的呀,不然你这姿色还能迷倒18岁小姑娘不成”。
更有人直言:“一堆电视剧不都是男的岁数大,女的就是年轻貌美,也没人说一句不是”。
反对的声音同样尖锐,部分网友猛烈抨击制作方纯粹是为了博眼球。
他们指责制作团队 “为流量牺牲艺术” ,认为这种配对本质上是一场“消费年龄反差”的闹剧。
也有人玩梗调侃这是“爱上绝经的她”,甚至将此事与早年焦恩俊在《西门无恨》中与饰演少女的年长女演员对戏的经典场面相提并论。
03 短剧市场的流量焦虑郑凯的拍摄经历意外揭开了短剧行业的“流量潜规则”。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含“跨龄恋爱”“高龄逆袭”元素的短剧,充值率比常规题材高30%,老年观众成了主要付费方。
为了赶周期,剧组2-3周就拍完一部剧,剧本全靠“狗血梗”堆砌。
71岁的刘晓庆演少女喊53岁演员“爹爹”,63岁女星穿婚纱演新娘,这些引发观众质疑的剧情,总能精准戳中猎奇心理。
更讽刺的是导演的“双标话术”——对外宣传“打破年龄歧视”,私下却骗男演员“搭年轻美女”。
这种操作既赚了争议流量,又把“不尊重演员”的锅甩给“艺术创作”。
04 历史再度重演?郑凯的遭遇让人不禁想起上世纪90年代的“西门大妈”事件。
1997年,改编自古龙小说的电视剧《西门无恨》片场,投资人杨钧钧自掏3亿台币,要出演“少女西门无恨”,和古装男神焦恩俊谈一场生死恋。
当时还没多少名气的颜值小生焦恩俊,因为要承担养家责任,接下男二角色。
剧中,杨钧钧特意加了“鸳鸯浴”剧情,镜头里她披着薄纱往男主身上靠,镜头外男主全程紧绷,被网友截下“嘴角抽搐比哭还难看”的名场面。
这场闹剧的本质,是资本把影视圈当成“私人圆梦场”。
就像网友调侃的:“当年西门大妈靠钱让男神喊‘丫头’,如今换个战场,还是熟悉的配方。”
05 行业反思与艺术边界不是所有年龄差CP都不可取,关键在于“怎么拍”。
《鬼怪》里孔刘和金高银差12岁,靠“永生鬼怪与人类新娘”的设定自洽。
《阳光先生》李炳宪与金泰梨差20岁,用乱世家国情怀撑起情感张力,开拍前被群嘲“父女恋”,开播后却创下tvN收视纪录!
这些剧的核心是“故事优先”,而不是把年龄差当噱头。
对比之下,“绝经恋”“祖孙恋”的剧情,本质是对观众智商的侮辱。
《2023银发经济白皮书》显示,60岁以上单身人口达1.18亿,三成有情感需求。
老年女性的情感故事本值得深挖,就像吴彦姝在《妈妈!》里演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用真实演技打动无数人。
可现在的短剧,却把她们变成“流量工具”,实在可惜。
---
短剧平台同时为经济实力强劲、渴望实现表演梦的女性提供了合法渠道。这类平台往往通过算法推波助澜,姐弟恋题材的曝光率甚至能提升三倍。
网友的评论仿佛划出了一道道德选择题:“女人到死是少女”,而在另一条热门评论中,有人反问:“钱难挣难吃,不想挣可以拒绝,不去拍不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