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这种水果是糖尿病患者的好朋友,坚持吃6个月以上,可抗氧化、降低炎症,并改善血糖

血糖高的朋友们,在要“管住嘴”的健康建议下,经常陷入“想吃又不敢吃”的纠结,想靠吃水果补点营养,又怕一口下去血糖飙起来。

血糖高的朋友们,在要“管住嘴”的健康建议下,经常陷入“想吃又不敢吃”的纠结,想靠吃水果补点营养,又怕一口下去血糖飙起来。总听人说“控糖就得少吃”,可谁不想在健康和口腹之欲间找个平衡呢?

其实选对了水果,不仅能控糖,很有多种意想不到的益处,草莓就是其中一种。草莓作为全球各地常见的水果,不仅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更含有花青素、鞣花酸、黄酮醇等多种多酚类抗氧化物质,此前已有短期研究显示其对健康人群或代谢综合征患者的氧化应激指标有改善作用。

图源:CMT

为什么前期糖尿病需要关注抗氧化和保护血管?

前期糖尿病的核心特征是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处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的临界状态,此时机体已出现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失衡与慢性低度炎症。高血糖会导致体内活性氧(ROS)大量产生,而抗氧化系统的能力不足以中和这些自由基,进而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同时,炎症因子的释放会促进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等标志物的表达,招募白细胞聚集于血管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这一“氧化应激-炎症-血管损伤”的恶性循环,正是前期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升高的关键机制。

近日,发表在Antioxidants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评估了食用冻干草莓(FDS)对糖尿病前期成人抗氧化状态、空腹血糖和血管炎症指标的长期干预效果。

28周科学验证,草莓如何守护血糖健康?

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本次试验采用了28周的随机对照交叉设计。研究招募了25名前期糖尿病患者,他们均未使用降糖药物,且存在胰岛素抵抗(HOMA-IR≥2.0)。参与者平均年龄52岁,BMI达到肥胖标准(32±2kg/m²),其中女性19名,男性6名。

所有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12周的草莓干预,另一组则维持日常饮食作为对照组。两组在完成第一阶段后,经过4周的洗脱期(以消除前期干预的残留效应),随后交叉进入另一阶段。这种设计不仅减少了个体间的差异,还确保了两阶段的独立性。

干预组:参与者每日服用32克冻干草莓粉,相当于2.5份新鲜草莓,含有784毫克总多酚、72毫克总花青素和5.5克膳食纤维。草莓粉分两次用清水冲调饮用,简单易行。对照组:维持日常饮食,不摄入任何草莓及相关制品。

研究团队在基线、12周、16周以及28周分别采集了参与者的空腹血样。检测指标包括抗氧化指标、空腹血糖、血管炎症标志物等,同时,研究团队详细记录了参与者的饮食、运动及用药情况,确保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草莓三重守护,改善抗氧化、控血糖、减炎症

经过28周的交叉干预与数据分析,研究得出了明确且具有临床意义的结果,草莓对前期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益处主要体现在三个关键维度。

抗氧化系统全面激活

糖尿病前期人群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抗氧化能力不足”,身体产生的自由基多,但清除自由基的“工具”少。而草莓组的干预,刚好给身体补充了这些“工具”。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从对照组的0.04U/mL升至0.08U/mL(p<0.0002),SOD是体内“自由基头号清除剂”,专门清除最具毒性的超氧阴离子,它的升高意味着血管内皮受自由基攻击的风险大幅降低。

谷胱甘肽(GSH):从1.2μmol/L升至1.8μmol/L(P<0.0003),GSH是细胞内“抗氧化储备库”,能修复已被氧化损伤的细胞,它的提升说明血管细胞的自我修复能力增强。

总抗氧化能力(AC):从3.9μmol/L升至5.9μmol/L(P=0.01),AC代表身体整体的抗氧化战斗力,这个数值的提升意味着,即使遇到额外的氧化应激(比如偶尔吃高糖食物等),身体也能扛住。

β-胡萝卜素:从93.5nmol/L升至113.9nmol/L(P=0.01),作为非酶类抗氧化剂,β-胡萝卜素能在血管内“巡逻”,提前捕捉自由基,与SOD、GSH形成“抗氧化三重防护网”。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中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α-胡萝卜素未出现显著变化,这并非草莓无效,而是说明草莓的抗氧化作用有选择性,优先激活那些对糖尿病前期人群最关键的抗氧化通路,避免“盲目激活”带来的代谢负担。

血管炎症精准改善

氧化应激和血管炎症是“孪生兄弟”,自由基损伤血管内皮后,身体会启动炎症反应修复,但长期炎症会让血管壁长出“黏附分子”,像钩子一样把白细胞勾在血管壁上,慢慢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草莓组的干预,刚好剪断了这个“氧化-炎症”链条。

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从80.3ng/mL降至56.0ng/mL(P<0.0002)——ICAM是白细胞黏附血管壁的“关键钩子”,研究证实其每升高10ng/mL,心梗风险升高15%,此次降低意味着心梗风险直接下降36%。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从528ng/mL降至440ng/mL(P=0.01)——VCAM是“斑块种子搬运工”,能把炎症细胞运到血管壁深处,它的降低能延缓斑块从“脂质条纹”向“硬斑块”发展。

研究还发现细胞间黏附分子与GSH、AC、β-胡萝卜素呈负相关(r分别为-0.21、-0.15、-0.13,均P<0.05),VCAM与AC呈负相关(r=-0.12,P<0.05),这说明草莓的“抗氧化改善”和“炎症减轻”不是孤立的,而是抗氧化能力提升后,自然带动炎症下降,形成“抗氧化→抗炎→护血管”的良性循环。

空腹血糖同步改善

虽然这篇研究的核心是抗氧化,但草莓组的空腹血糖也出现了惊喜变化:从对照组的109mg/dL降至97mg/dL(P<0.0001),要知道,糖尿病前期的空腹血糖诊断线是100mg/dL,97mg/dL意味着部分参与者直接从“糖尿病前期”退回“正常血糖”状态,避免了向2型糖尿病发展的风险。

氧化应激会损伤胰岛β细胞,还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而草莓的抗氧化作用修复了β细胞,改善了胰岛素信号,自然带动血糖下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单纯控糖”不如“抗氧化结合控糖”更持久,因为前者没解决血糖升高的“根源”(氧化损伤)。

草莓是如何发挥控糖作用的?

研究结果背后,是草莓中多种生物活性成分的协同作用,其核心机制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首先,草莓富含的多酚类物质(尤其是花青素、鞣花酸、羟基肉桂酸)是发挥作用的核心物质基础。这些成分可通过激活体内Nrf2信号通路,促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抗氧化酶的表达,同时增强谷胱甘肽(GSH)的从头合成(而非依赖谷胱甘肽还原酶或过氧化物酶的循环利用),从而从酶类与非酶类两个层面强化抗氧化防御系统。

其次,鞣花酸与花青素可直接作用于血糖调节相关通路,抑制胰腺β细胞功能损伤,减少餐后血糖波动,同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这也是空腹血糖得到控制的重要原因。此外,羟基肉桂酸能够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免受高血糖诱导的氧化损伤,降低ICAM、VCAM等黏附分子的表达,减少炎症细胞对血管壁的浸润,从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此外,草莓中的膳食纤维与多酚类物质还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减少肠道源性炎症因子的产生,间接发挥血管保护作用,这一机制在动物实验中已得到证实,也为本次研究的结果提供了额外的理论支撑。

吃草莓注意事项

本次研究不仅科学验证了草莓的健康益处,更为前期糖尿病患者以及心血管疾病高风险人群提供了一种简单、可行且易于坚持的非药物干预方案。

图源:CMT

食用方式:适量食用草莓,新鲜草莓的食用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将它们直接洗净食用,享受其天然的甜美;也可以搭配酸奶或燕麦片,制作出营养丰富的早餐或轻食;冻干草莓粉的便捷性使其成为现代生活中的理想选择,可以将其加入温水、牛奶、酸奶中,制作出一杯既健康又美味的饮品。

选择与清洗:在选择草莓时,务必挑选新鲜、无腐烂、无畸形的果实。清洗时,用自来水不断冲洗,尽量避免长时间浸泡,以减少营养成分的流失。正确的清洗方法不仅能保留草莓中的营养,还能确保食用安全。

含糖量与热量:对于前期糖尿病患者来说,草莓的含糖量常常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然而,研究表明,草莓中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够有效延缓糖分的吸收,从而避免血糖的剧烈波动。此外,每日推荐量的草莓总热量仅为125千卡,这使得草莓成为一种低热量、高营养的健康食品。

结语

在慢性病防控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药食同源”的理念愈发凸显价值。草莓作为一种常见且美味的水果,凭借其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成为前期糖尿病患者日常饮食中的天然健康食物。未来,随着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研究的开展,我们或许还能发现草莓在不同人群中的更广泛健康价值,但就目前的证据而言,将草莓纳入日常饮食,无疑是前期糖尿病患者守护心血管健康、延缓疾病进展的不错选择。

参考文献

[1]GROVEN S, DEVILLEZ P, SCOFIELD R H, et al. Dietary strawberries improve serum antioxidant profiles in adults with prediabetes: a 28-week randomized controlled crossover trial[J]. Antioxidants (Basel), 2025; 14(10): 1258. DOI: 10.3390/antiox14101258.

[2]BASU A, HOOYMAN A, GROVEN S, et al. Strawberries improve insulin resistance and related cardiometabolic markers in adults with prediabete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rossover trial[J]. J Nutr, 2025; 155(6): 1828-1838. DOI: 10.1016/j.tjnut.2025.04.015.

来源:医学论坛网

编辑:薄荷

审核:梨九

排版:蓝桉

封面图源:C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