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心中,大都有一片荷塘月色,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微微荡漾开来。
有时伴着清远的笛曲,“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风里飘荡着荷香,让人清凉,也让人安静。
有时笼着朦胧的青雾,“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月光溶溶,人也淡淡。
有时唱着欢快的歌声,“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所爱之人,宛在水中央。
凤凰传奇的歌曲《荷塘月色》也好,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也罢,都是从古老的诗词歌赋里一代代传承演变而来。
每当夏夜降临,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到荷塘月色里漫溯,追寻千年记忆,静享清凉时光。

1
银床破睡雾笼纱,翠簟湘纹卷浪斜。
小院夜深凉似水,一池明月浸荷花。
—宋·陈必复《夜轩纳凉》
注:银床,井栏,一说辘轳架
诗人陈必复本在轩窗下乘凉,许是夜色深沉倦意来袭,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
突然院内井边辘轳架上传来一阵阵打水声,划破了夏夜的宁静,也惊扰了诗人的清梦,顿时清醒过来。
只见院内笼罩着一层雾气,薄如轻纱。清风入窗,枕边竹席如同湘江绿波随风荡漾,泛着微光。
夜色渐深,整座小院清凉如水。月色溶溶,洒落在池塘上,满池荷花被包裹在静谧、清凉还有朦胧里,美不胜收。
诗人的消夏体验极为细致入微,银床惊梦醒,足见夜之静谧,有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
翠簟卷浪斜,除了暗示清风徐来、明月相照的视觉感受,又给人真实的触觉,联想到夏日醒来身上总会留下竹席印记。
最妙的是末句“小院夜深凉似水,一池明月浸荷花”,氛围感满满。“浸”字用得极为贴切,营造了一个清凉幽雅的消夏世界。
“浸”,从水也,一般指物体进入液体之中。此处将月照荷花比喻成荷花浸润在月光中,既承接上句夜凉如水而来,又突出了荷花沐浴在月光中的氛围感。
这一“浸”,夏夜的清凉,月光的朦胧,还有荷塘的湿润,扑面而来。最终静静流淌在诗人内心,沉浸式体验荷塘月色的静谧美好。
如此更像是营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相似的意境笔法还有,董元恺的“一帘月色浸荷花,绿水人家”;刘鹗的“烟迷柳影三山晓,月浸荷花十里秋。”

2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气凉。
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宋·黄庚《临平泊舟》
黄庚笔下的荷花月色,既不失陈必复的静谧幽雅,又极其富有动感,空旷悠远。
这一夜他泊舟客居在临平湖畔,将缆绳系于高柳浓荫下。湖光月影带着丝丝凉意,逐渐渗入船篷,夜色凉如许。
微风拂过水面,瞬间万顷波光荡漾开来,摇碎了湖中月影,光影交错,摇曳生姿。空气中飘来阵阵藕花清香,沾染着风露,湿润清凉。
诗人前两句点明了夏夜泊舟的环境,客舟柳阴,湖影凉篷,隐隐传递着漂泊孤寂。
“湖影侵篷夜气凉”,夏夜是如此清凉静谧,一个“侵”字,更是将凉意逐渐渗透而时光缓慢流逝之感,巧妙传达。
“侵”,本义指循序渐进,后来有了接近、入侵等意。这种行为,带有渗透性、渐进性和主动性,显然诗人把湖光月影拟人化,一点点把凉意送给船上诗人。
初始诗人或许略感孤寂,但紧接着就被“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所治愈,境界大开。
浩渺无边的湖面上,随着清风徐来满湖月碎,让本就波光粼粼的水面又多了光影变幻,一层接着一层涌动,多么灵动开阔。
此前被月影破碎所惊艳,还是苏轼的那句“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直接把月影比喻成美玉,尽显珍视怜爱。
此处的万顷月碎,更显博大壮阔。一“摇”一“碎”,仿佛湖光风月本就含情,殷勤为诗人消愁解闷。
于是,“一天风露藕花香”,夜色的清凉,风露的湿润,藕花的清香,都汇聚到客船上,抚慰了诗人的心,妆点了诗人的梦。
这种光影交织,视觉、触觉、嗅觉多种感官调动的湖光月色,还如周紫芝笔下的西湖,“湖天无尽月如霜,露湿荷花别是香。”

3
葛裙蒲履帽乌纱,迤逦乘凉到水涯。
数寺晚钟声未歇,满身明月看荷花。
—宋·宋伯仁《羊角埂晚行》
宋伯仁的荷塘月色,主体性更强,明月不只倾泻在荷花上,也零落诗人满身。
夜幕降临,诗人“轻装简行”,一袭葛布衣,一双蒲草鞋,一顶乌纱帽,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就来到水边乘凉。
晚风中,传来古寺的阵阵钟声,悠悠地荡漾在深山里。诗人披着满身明月,静静欣赏荷花月色。
与前两首诗相比,诗人欣赏荷花月色的个人体验感流露得更为强烈直接,不似前两位诗人将自我隐藏在夜色里。
开篇就将一个淡泊从容的文人形象,通过穿着打扮、行走路线有力地展示出来。既符合消夏场景,又流露文人雅趣。
“数寺晚钟声未歇,满身明月看荷花”,更是进一步将自己置身于荷花月色之中,成为夏夜荷塘月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物我两忘也。
月光皎皎,不独照向荷花,也零落诗人满身。诗人十里荷花带月看,不只花和月色一般般,自己也被这片月色荷香所融化。
此外,深山古寺传来的钟声,令这幅夏夜赏荷图又多了几分超凡脱俗,夜更显幽静,心也愈发沉静。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女士生前也极爱荷花,曾在梦中得句,并化用李商隐之诗写下,“昨夜西池凉露满,独陪明月看荷花。”
与“满身明月看荷花”相比,叶嘉莹多了几分孤寂自得,亦别有韵味。
此外,张可久的“荷花十里,清风鉴水,明月天衣”,以水为镜,以月为衣,读来仙气飘飘,颇具道家的天人合一意味。
你看,从古至今,这些文人墨客笔下的荷花月色,多是独处所作。在苍茫的月色下,做个自由的人,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就是朱自清所言独处的妙处。
如今荷花盛放,也去做个这样的妙人吧,一叶扁舟载酒去,满身明月看荷花。
(图片来自网络,不妥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