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五年内生育人口降幅达四成,竞争人口更是锐减九成,人口危机已然凸显,官方亦罕见发声关注。但这口“低生育”的锅,真该由年轻人来背吗?结婚率走低、生育率下滑仅是浮于表面的现象,其背后的深层症结更值得探究。与其急于指责年轻人不愿结婚、不想生育,不如先看清现实:2021年全国结婚登记仅765万对,较2013年的1347万对近乎腰斩。而真正让年轻人“生不起”的,是教育、住房、医疗这三座沉重的大山。
以邻国为例,朝鲜虽经济水平有限,但实现了教育、医疗、住房全免费,其生育率达1.9,是亚洲人口结构较为健康的国家之一。反观韩国,虽标榜高福利,教育和医疗却高度资本化:中小学看似免学费,课外辅导费却能压垮普通家庭;医疗报销比例虽达80%,实际支出仍让民众承压,普通韩国人每月在教育和医疗上的花费占收入的20%,韩剧中普通家庭女孩边上学边打工的剧情并非虚构。更严峻的是房价,首尔房价收入比高达21倍,意味着普通人不吃不喝21年才能购房,而东京房价收入比仅十出头。最终,韩国生育率低至0.78,居全球末位,正是这三座大山彻底消磨了年轻人的生育意愿。
目光转回国内,这些年飞涨的房价、高企的教育成本,早已让普通人喘不过气。多少家庭掏空父母积蓄买房,表面手握百万房产,实则连5000元现金都难以拿出。在这样的经济压力下,生育意愿自然低迷:孩子出生后,奶粉、教育、医疗处处烧钱,在大城市,优质学校的配套培训班动辄数千元起步。即便住着百万房产,许多家庭仍难以给下一代稳定的生活保障。说到底,高房价与飙升的教育、医疗成本,才是最有效的“避孕药”。当生育的付出无限大,而回报却遥不可及时,没人愿意做填不完的“无底洞”。更残酷的是,这并非个别现象,而是系统性压力持续挤压着普通人的生存空间。
真正压低生育率的,从不是年轻人“懒惰”,而是无解的教育、医疗、住房难题。当年轻人看不到未来,选择丁克或躺平时,这已是社会敲响的警钟。如何从根源上破解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也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