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前的家人们,我真的干了件有点冲动的事。
上交MoDi的保研面试上,一位很有分量的老师给了我一个和我项目初心完全相反的建议。
当时我脑子里飞快闪过两个选项:
A. 老师您说的太对了,我之后会往这个方向继续发展;B. 老师,我还是想坚持原来的想法。
我直接选了B。非常真诚认真地解释了我的观点。但走出面试间,我的第一反应是——完了,我是不是有点反驳型人格啊!




上交夏令营,氛围很好说实话,我最开始选国际设计专业硕士MoDi是有点赌的成分在。我的主带之一Nico老师一开始建议我去国际工业设计工程硕士IIDE,说那边更偏工业设计,注重技术层面做研究,但我并不喜欢钻研技术、做特别硬核的工科型选手。我更喜欢有点趣味、能让AI参与创作的方向的设计,MoDi的课程则是把AI技术当成一种设计工具,更符合我的想象。
再加上我也知道,和江南、湖大这些学校的工业设计强校相比,我们北化的底子确实打不过。所以那时候我就想着,既然硬拼不行,那干脆换个赛道去试试MoDi,也许能闯出一点新的空间。
保研最让人焦灼的是入营前的时间,如果是比较好的设计类学校,比如说湖大、江南大学、武汉理工,我觉得想进上交的夏令营都没有我这么难。像我这样211边缘设计专业的学生,上交属于冲一冲或者运气这部分。那么对我来说入营的材料就尤为重要,当时申请系统里能填的作品集、论文、奖项,我都准备了。
真正到入营之后,大家其实都差不太多。我发现报名MoDi这一届的同学,大多数是上交本部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审美和表达都很强,但我在建模、空间构成方面的能力其实不比他们差。

夏令营工作坊的氛围出乎意料地好,每个组都挺融洽的,我们组从头到尾都没闹过一次矛盾。团队里有两个工业设计的,一个是我,一个是湖南大学的男生,他会用AI,我不会。但我们分工特别明确,各自负责两个板块的模型。另外三个是视觉传达的同学,他们很信任我们,也非常配合。那几天整个过程顺得出奇,我们几乎没熬过夜,大家都完成的很快。
面试是整个过程里压力最大的环节,偏偏我的前一位就是同组的同学,一个来自上交本部视传的大神,演讲能力特别强,后来也确实拿了第一名。轮到我进场的时候,我心里其实挺紧张的。我一直提醒自己,别想着比谁更完美,就做我自己。前面已经有视传的了,突然来个工业设计背景的,说不定这些老师会觉得不太一样呢。

老师们大概有六七位,整个面试分为英文和中文两部分。
英文面试其实没那么难,问的基本是项目经历,比如小组合作中负责了什么、如果要推荐一个人来上交你会选谁之类的问题。只要自信大方说完就没问题。
中文面试主要是围绕作品集展开。我给他们看完我作品集,也有老师说感觉我作品集很有意思!˶ー`֊´ー
不过也有一个小插曲。有位女老师提到我做的“针对儿童抗拒吃药问题的药品包装设计”项目,她说现在的孩子可能更喜欢电子游戏,这种传统的拼图形式未必有吸引力。我当时下意识地解释:“可是教育不应该越来越电子化吧?我觉得让孩子脱离屏幕接触实物反而更重要。”

儿童药品包装项目,拿了A'Design
当时我真的就是想表达自己的想法,现在再次复盘,心里还挺纠结的,反思自己是不是不能这样......当时是不是该顺着老师说呢?
有趣的项目就是做自己喜欢的!我那阵子做项目的时候,其实挺犯愁的。每次想新选题,脑子里冒出来的都是我喜欢的东西,可我喜欢的选题又都太像了。
比如我很喜欢动物。
记得自己还跟主带老师说很想做一个和动物相关的项目,刚好第一个项目开题的那天是“世界水獭日”,我看到新闻里讲到水獭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就决定以这个为出发点,衍生出给野生动物保护科研人员设计一个定位追踪设备和系统。
结果没做几天,我带着好朋友去参加HART线下的冬令营,我们小组本来聊的是另一个题,聊着聊着就变成了“家养猫健康监测”。当时我心里就一咯噔,这不又是动物吗?
而且我本身就特别喜欢猫,家里养了6只,最大的那只今年已经13岁了,她的俩孩子也都11岁了。第六只是刚捡到的,特别黏人但超淘气,只要有东西在动就想去抓。所以当我又选了跟猫有关的题目的时候,连我自己都在犹豫,会不会主题太重复。我跟我家人说的时候,他们还开玩笑说为什么我总是做猫,感觉我只会做猫的东西。

我最爱最爱的宝宝们!
主带老师却一点没觉得这是问题,他从专业的角度让我放心。他说,这两个项目虽然都和动物有关,但逻辑完全不同,一个是智能产品设计,一个更偏情感观察与生活体察;而且我做水獭项目时联系了中山大学的教授,做了访谈研究,这是从实际问题出发的过程性设计。而且其实这说明你方向很明确,知道自己想研究什么,这不是坏事。

(开花玉足,猛吸
这番话让我挺受触动的。让我开始觉得,能持续做喜欢的方向,其实说明我已经在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那之后我也不纠结要不要换风格了,而是干脆去做我真正想做的内容。到后面无论是学校作业还是汉艺的项目,朋友看了都会觉得这个项目很“我”,感觉是我会想做的东西!
一些保研建议回想起来,我一开始好像并没有刻意地想着要保研。能拿到本校保研资格,有我的努力,也有幸运。

我是4+0中意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前两年学校安排了大量意大利语课程,设计专业课少得可怜,到大三又突然全是设计核心课程,整个人忙到爆炸,天天熬夜做项目。大四可以选择去意大利或留在国内,我因为确定要保研所以没有犹豫地留了下来。

校园
留下来的同学会有意大利的外教老师飞来北京上课。他们上课非常“意式”,更看重设计的实用性和创造过程,他们要求我们做大量实体模型,以至于我们工业设计学的很传统,手搓模型、实体制作是家常便饭,又累又有成就感。

去哪里都要带着的小鳄鱼
不过我们学校整体偏理工,化工专业特别强,设计反而像个边缘学科。这也导致我们在AI创新方面几乎是空白的,我和周围的同学在本科阶段没有接触过任何一个课程和AI相关,也都没有做AI+设计的项目。我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短板,也正因为这样,我后来在保研选择上交时,才会倾向MoDi方向,我希望能补上这块短板,去系统学习AI辅助设计。
外教老师打分方式也挺有意思,挺爱憎分明的,比如说我们班大多数人分数都还可以,但是也会有特别低的。我有好几门课的成绩,他们甚至会给100分。这个在我上交保研面试时还被问到了,有一个老师震惊地拿着我的成绩单说为什么你有这么多门课都是100分?!他想知道学到什么样才能打满分。
我解释说这绝大多数是外教课,外教老师并不是追求你一定要做的特别完美,主要是想看你在上课期间有没有进步。我本身也非常认真地对待每一节课和每一项课程作业,这份努力也幸运地被外教老师看见和认可。

学校项目实践
我差不多是大三上学期快结束了才开始系统性地准备保研,时间其实有点紧张了。当时就想找一个能辅导保研作品集的机构,但发现市面上大多数机构都以留学为主,针对设计保研的很少。
我联系了上一届保研的学长,他也很谨慎,说不能随便推荐什么,只能告诉我他当时是在HART上的课,觉得这里的老师能辅导他做出一本真正完整、扎实的作品集。还说如果我现在想保研的话,政策相关的东西还得靠自己多了解,毕竟HART也做留学相关的。
之后我就来HART北京校区试听了,我当时想,学长都已经保研上岸浙大了,那我再去选别的机构还得重新试错,不如直接来这边试一试。现在回看,我当初选择HART的决定,是对的,做项目的过程中,因为有老师的协助,所以格外顺利一些~
除了之前选题上的探索,我在HART还第一次系统接触了服务设计。我有个项目是关于快时尚的,当时我脑子里的想法就是做一个装置。后来在学校外教的引导下,我意识到它还可以往服务设计的方向延伸,可我们学校没有这方面课程,外教也不会教具体方法。后来是Nora老师教的怎么画服务设计的系统图,怎么把信息和结构理清楚。

冬令营用HART的猫猫做测试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保研分享啦~哦对!还有一个小建议,保研同学一定要认真完成学校课程作业,因为时间真的很紧张,你不知道最后是否会不得已选一个作业放上去。我就是因为作业都完成得很认真,最后正好拿来救场了。
最最后,祝大家在设计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如果你还有更多关于艺术留学、保研、申博、就业、作品集创作、背景提升等相关问题,也可以继续私信联系康石石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