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06年,孙俪资助4年的"白眼狼"向海清,恩将仇报反咬恩人,现如何

2006年,一封“控诉信”让演员孙俪陷入舆论风波,信的作者竟是她默默资助了四年的贫困学生向海清。他在信中指责孙俪对他冷漠

2006年,一封“控诉信”让演员孙俪陷入舆论风波,信的作者竟是她默默资助了四年的贫困学生向海清。他在信中指责孙俪对他冷漠无情,资助金额不足,还“逼”他选择了不理想的大学。

信件一出,孙俪的形象瞬间受损,从热心行善的明星变成被质疑的对象,不少人指责她“对贫困生太吝啬”。

那么,后来的他怎样了呢?

本文内信源来自官方媒体【央视、南方新闻网、上海青年报】(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决定资助孩子

2002年,孙俪刚在电视剧《玉观音》中崭露头角。那时候,她是刚出道的年轻演员,出身普通家庭。

童年时,父母离异的阴影笼罩在她心头,她不得不学会承担生活的压力。她自幼学习舞蹈,凭着努力进入了文工团,却深知艺术之路充满艰辛。

这份坎坷的成长经历,让她更加同情那些生活艰难的人,特别是贫困学生。

2002年某天,她偶然看到电视上,一档名为《希望在山区》的节目,镜头下的山区孩子们,为求学所付出的艰辛打动了她。

节目中,一个名叫向海清的男孩,尤其让她难忘。向海清家境贫困,父亲残疾,母亲重病,生活的重担几乎要将这个家庭压垮。

尽管如此,向海清依然保持着优异的学习成绩,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孙俪看到这个坚韧的孩子,心中一阵酸楚,仿佛看到了小时候孤单坚强的自己。

那一刻,她决定要帮助这个孩子。很快,孙俪联系到向海清,通过电视台建立联系,决定每月资助他500元生活费,并全额支付他的学费。

此外,她还特意通过母亲,定期为向海清寄送衣物、书籍,甚至还为他患病的母亲,寄去特效哮喘药。

她不想因自己的明星身份,给向海清带来额外负担,便一直隐瞒了自己的身份。于是,从开始到结束,资助过程中的所有细节,都交由孙俪的母亲处理。

心态开始转变

起初,资助进行得十分顺利。孙俪的母亲,不仅承担资助款的寄送,还经常通过电话鼓励向海清要好好学习,不辜负这份心意。

她希望向海清能努力学习,将来考入北京或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实现自己改变命运的愿望。

2004年,向海清第一次参加高考,却未能如愿考上理想的大学。得知这一消息后,孙俪的母亲再次鼓励他复读,并承诺无论需要多少资助,她们都会继续支持。

最终,经过一年的努力,向海清成功考入了上海水产大学。这一成绩让孙俪和母亲,都无比欣慰,她们感到,自己多年的帮助终于有了回报,向海清的命运或许真的可以因此改变。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逐渐偏离了她们的想象,向海清的态度,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进入大学后,向海清渐渐了解到资助他的竟是一位明星——孙俪。

他得知后内心的微妙心态发生了转变,觉得每月500元的资助已经显得微薄。一个拥有名人身份的人,他想,为什么要对自己如此“吝啬”?

从不曾奢望的帮助,突然被赋予了“条件”,这种认识上的变化,逐渐引发了他的不满。

没过多久,他开始以各种理由,频繁提出额外资助的请求,每次向孙俪母亲,索要额外资金时,总有充足的理由解释。

短短几个月内,向海清多次提出额外需求,一个月的开销,甚至达到了1000元以上。

暂停资助被诬陷

起初,孙俪母亲依然选择满足他的需求,心想着他也许真的需要,但随着额外资助的频繁,孙俪母亲不禁产生了怀疑。

她开始暗中了解向海清在学校的生活情况,发现他获得了一笔6000元的国家助学贷款,但并未告知资助方。

此外他还在学校担任辅导员助理,每月有300元的收入,这笔收入同样未曾提及。

她还听闻,向海清在学校里并非过着拮据的生活,他与学校里一些富裕的朋友交往甚密,渐渐染上了奢侈消费的习惯。

甚至常常请客、送礼,已经不再是孙俪最初认识的那个贫困孩子的样子。这一切的变化,让孙俪母女感到深深的困惑与无奈,她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资助决定。

2005年11月,孙俪最终决定中止对向海清的资助,不再与他联系。

对她来说,这不仅仅是资助关系的终止,更是对她初心的一次挑战,她始终不明白,为何自己的善意在对方眼里变得理所当然,甚至被曲解。

她本以为,这段资助关系,将悄然无声地结束,然而真正的风波才刚刚开始。一年后,2006年11月,向海清接受了一位名叫邱朝举的记者采访。

在采访中,向海清突然对孙俪提出了严厉的指责,称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随后他公开了一封长达6000字的“控诉信”。

这封信很快被广泛传播,成为了社会的热点话题。

在信中,向海清将自己描述成一个“被抛弃的受害者”,指责孙俪的资助远远不够,称他当初选择上海水产大学是被“逼迫”的结果,还暗示自己在资助期间曾遭到孙俪母亲的“言语伤害”。

信中种种控诉性言辞,瞬间引发了大众的强烈反响,不少人开始质疑孙俪的动机,甚至有人认为她是在利用这个贫困生做“表面功夫”。

真相终于大白

公众的批评越来越多,舆论的矛头直指孙俪,将她推到了风口浪尖。随着向海清的“控诉信”曝光,网上充斥着对孙俪的质疑。

许多人不解,为什么一个明星要“吝啬”于500元的资助?难道她真的只是为了名声?更有甚者怀疑,这会不会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炒作。

然而,正当舆论对孙俪群起而攻之时,事件出现了转折。向海清的同学们纷纷站出来澄清,揭露了向海清在学校的真实生活状态。

据他们描述,向海清在学校里不仅没有生活困窘,反而过着颇为奢侈的生活。

他频繁出入高消费场所,时常请客吃饭,甚至带女友来上海旅游,这些行为完全与“贫困生”的形象相悖。

同学们的话语证实了孙俪母女的怀疑,公众的质疑声逐渐消退,舆论开始转向。面对这一切,孙俪终于选择公开回应。

她表示,自己并不会对向海清的行为心存怨恨,甚至希望他能够安心完成学业,不再被舆论纠缠。

她还请求网友放过向海清,表示自己在资助过程中始终保持低调,也没有任何炒作的意图。孙俪的态度让公众感到意外,她的沉着冷静让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理解她、同情她。

在舆论的风向逐渐转变后,向海清的谎言和虚荣心被揭露,原本指责孙俪的声音逐渐变成了对向海清的批评。

许多人感慨,向海清本应珍惜这份难得的帮助,而不是滥用别人的善意。

事件的平息并未使得一切回归平静,对向海清来说,这件事情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2006年之后,他的学业受到很大冲击,尽管他于2010年顺利毕业,但由于这场事件的负面影响,他在上海找工作屡屡碰壁,最终不得不回到家乡生活。

事件不仅影响了他的人生轨迹,也让孙俪对人心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结语

这段看似简单的资助关系,最终成为了孙俪人生中的一次深刻教训。她明白,尽管自己的善意是发自内心的,但人心并非总能如她所愿地回报。

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善意可能会被误解、被曲解,甚至被人利用。但她依然坚持相信,无论别人如何反应,自己做的事依然是对的。而这一切,最终都交给时间去证明。

参考资料:

央视——演员孙俪停止捐助贫困生续:是否应约束被资助者

南方新闻网——孙俪不满其资助贫困生消费过高停止资助

上海青年报——孙俪爱心助学中断引发争议 昨天孙俪在京开记者会认为和贫困生之间不存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