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最初对中国产生侵略意图之际,虽然中国实力明显不如日本,但让我们假设,如果起初日本采取了更为谨慎的策略,或许他们不会如此迅速地遭遇失败。二战爆发后,日本逐步耗尽了兵力,随后更将海军和陆军分别派往挑战中美两国。站在国家领袖的立场上,他们理应明白资源整合的重要性,但由于长期积存的隔阂,两军之间合作几乎成了不可能。

尽管战局日益严峻,情况变得越来越紧急,但日本海军和陆军却陷入了内部的争斗。彼此之间存在各种不满,海军认为陆军缺乏文化修养,而陆军则看不起海军,将其视为爱卖弄的人。因此,出现了日本陆军开始建筑航母,而日本海军则制造坦克等不合常规的情况。这种情况在战火硝烟布满的年代异常突出。

海军建筑航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但是在日本陆军看来,这只是复制已有资源。他们不愿看到自己在海上补给方面依靠海军。因此,陆军也着手建筑航母,早在1933年,他们就开始了“神州丸”号的建筑。然而,“神州丸”号实际上只是一艘能够搭载登陆艇的大型战舰,不太符合航母的定义。随着两军矛盾的加深,“秋津丸”号于1940年9月开始建筑,与第一艘航母相比几乎一模一样。虽然外观相似,它不仅可以起降舰载机,还可以支援登陆作战。这显示了日本陆军在军舰建筑方面具有相当的能力。然而,最终这两艘航母和太平洋战争结束的时机相近,都被美国海军击沉,结束了短暂的历史。

与此同时,海军也在坚决进展坦克,号称为满足自身的登陆作战需求。实际上,他们是试图摆脱与陆军的合作,并实现自主进展。尽管陆军的军舰建筑能力杰出,但海军同样具备制造陆地装备的能力。例如,二战时期,日本海军研发了水陆两用战车,“特二式内火艇”便是其中之一。虽然它实际上就是一辆坦克,但由于海军不愿使用“坦克”这一名称,所以将其称作“内火艇”。尽管这种命名方式颇具创新,但据记载,这辆“特二式内火艇”遭遇的命运与后来的两艘航母相似。尽管曾参与塞班岛和菲律宾战争,但最终还是不敌美军,被击沉并沉睡于太平洋之底。

为什么日本海陆两军之间的矛盾如此深刻?究其根本,文化差异是罪魁祸首。这一矛盾可以追溯到明治维新时期的“倒幕运动”,两军的不合一直连续至今。当时,明治天皇也认识到问题的严峻性,但由于资源有限,无法妥善分配。因此,两军只能妥协,同时进展,但学习的对象不同:海军模仿英国,而陆军则学法国。然而,由于法国在普法战争中的惨败,陆军不得不改变方向,学习了德国的战术。英国皇家海军历史悠久,战绩辉煌,在大英帝国的鼎盛时期备受尊崇,还引入了下午茶文化等,但这在陆军看来只是虚饰。相比之下,陆军借鉴了德国的军事理念,并进展出了武士道等本土文化。由于日本未能坚决实施“统一”的进展政策,两军的矛盾逐步加深,二战中日本的战败也与两军的内讧密不可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