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下腰痛是一种高发且病因复杂的肌肉骨骼疾病,其临床特征为腰骶部持续不适,病程超过3个月。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人群中腰痛的年发病率介于15%至45%之间,疾病负担承重。当前指南推荐,运动疗法与多学科康复治疗作为慢性下腰痛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
然而,对于部分患者而言,这些保守治疗的疗效欠佳,无法有效缓解疼痛并改善功能障碍。细胞疗法可通过靶向组织修复机制,作用于慢性下腰痛的病理生理过程,展现出临床转化应用潜力。

细胞疗法治疗慢性背痛示意图
2025年9月25日,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和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杂志上发表了题为《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omatic cell therapy for chronic low back pain: evidence from the pool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的文章,旨在评估体细胞疗法治疗慢性下腰痛(CLBP)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研究设计
这项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对Cochrane、Embase、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所有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了系统检索。研究结局指标包括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奥沙利文残疾指数(ODI)评分以及严重不良事件(SAE)发生率。共纳入了7项随机对照试验,包含518例患者。

PRISMA文献筛选流程图
作者、年份
国家
参与者数量(试验组/对照组)
年龄
(均值)
男性(试验组/对照组)
细胞类型
细胞数量
注射方式
对照组
随访(月)
Amirdelfan, 2021
美国、澳大利亚
60/40
33.6
33/20
MPCs
6*106/注射;
18*106/注射
椎间盘内注射
1%HA载体;生理盐水安慰剂
36
Gornet, 2024
美国
40/20
37.9
24/12
DPCs
3*106/mL;
9*106/mL
椎间盘内注射
透明质酸钠载体;生理盐水安慰剂
24
Noriega, 2017
西班牙
12/12
38.0
未报告
MSCs
2.5×10⁷/区段
椎间盘内注射
假椎旁肌麻醉浸润
12
Pers, 2024
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
58/56
40.9
未报告
MSCs
2×10⁷/注射
椎间盘内注射
假注射(皮下注射2 mL无菌生理盐水)
24
Cao, 2023
中国
64/62
49.6
34/38
PRP
2 mL/注射
椎间盘内注射
RFAT+仅介入循环灌注
2
Won, 2022
韩国
14/16
50.7
6/6
PRP
5~6mL/注射
压痛点注射
利多卡因注射液
6
Saraf, 2023
印度
29/31
44.0
15/16
PRP
3 mL/注射
椎间孔注射
醋酸甲基泼尼松龙注射液
6
* MPCs:间充质前体细胞;DPCs:椎间盘祖细胞;MSCs:间充质干细胞;PRP:富血小板血浆;HA:透明质酸;RFAT:射频消融和热凝固
结果分析
结果显示,体细胞疗法在改善VAS评分[MD=-12.04,95% CI(-17.35,-6.72)]和ODI评分[MD=-8.03,95% CI(-12.84,-3.22)]方面效果显著,且未增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风险[OR=0.70,95% CI(0.19,2.64)]。结果证明了体细胞疗法在慢性下腰痛的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疗效。

森林图显示了细胞治疗对最后随访时慢性腰痛VAS评分的影响

森林图显示了细胞治疗对最后随访时慢性腰痛ODI评分的影响

森林图显示了细胞治疗后的SAE情况
讨论
细胞疗法改善慢性下腰痛患者症状的机制尚不明确。有证据表明,间充质干细胞主要通过旁分泌效应、胞葬作用、中胚层分化等机制发挥积极作用。多能祖细胞是通过免疫筛选获得的相对均一的细胞群,其细胞特性与分离方法均与间充质干细胞不同。除间充质干细胞所涉及的机制外,多能祖细胞的表面标志物可能使其更易与椎间盘组织发生相互作用,并更有效地归巢至病变部位,进而发挥治疗作用。
富血小板血浆中含有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等多种抗炎因子,可缓解炎症反应。其中的黏附因子与趋化因子还能招募内源性干细胞至髓核,促进髓核细胞再生、胶原蛋白分泌,修复退变的椎间盘,从而改善慢性下腰痛症状。本研究中富血小板血浆之所以能产生疗效,很可能正是因为其含有这些抗炎因子、黏附因子与趋化因子。
此外,注射后的细胞会因免疫介导的损伤以及营养与氧气缺乏而快速死亡,且旁分泌产生的可溶性因子及介质半衰期较短,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体细胞疗法对慢性下腰痛的疗效无法长期维持。
未来的研究可能需要关注细胞疗法与非细胞疗法治疗慢性下腰痛的疗效对比,制定针对各类细胞疗法的标准,并开展更多的多中心、大样本、长期随访的高质量研究,以进一步明确细胞疗法治疗慢性下腰痛的长期有效性。若细胞疗法在一段时间后疗效消失,则需研究再次进行细胞疗法是否仍能产生良好效果,并确定再次注射的适宜时机。
— END —

新干细胞者说
- 科普 情怀 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