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一)新朝建立
1.背景:西汉后期,朝政腐败,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2.概况: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定国号为“新”。
3.结果:王莽的施政措施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西汉宗室刘秀以“复汉”为旗号乘机起兵,与其他的农民起义军共同反抗王莽的统治。刘秀率军打败王莽的主力,势力不断扩大。
(二)东汉建立
时间:公元25年。
人物:刘秀。
都城:洛阳。
谥号:光武帝。
史称:东汉。
刘秀称帝后,又用了10多年的时间削平群雄,完成统一。
(三)光武中兴
1.光武帝的统治措施?
①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
②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
③减轻刑罚,赦免囚犯;
④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⑤允许北方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2.什么是光武中兴?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3.东汉经济发展
(1)农业:①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②王景受命治理黄河,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2)手工业:冶铁、制瓷等手工业发展较快。当时发明的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质量。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已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
1.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的表现?
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②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危害?
①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反复出现,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
②外戚与宦官集团竭力搜刮民财,导致民生困苦,社会混乱。
3.豪强大族势力膨胀的表现?
①兼并土地,占有很大的田庄,拥有巨额财富,役使大量农民;
②拥有私人武装,操控地方政权,为害一方;
③有的豪强长期担任朝廷中的要职,世代为官;
④豪强大族势力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
4.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以及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对东汉统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使东汉中后期以后政治腐朽,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和割据局面的出现。
三、黄巾起义
1.原因: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非常尖锐,时局动荡不安,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2.爆发:184年,由太平道创立者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
3.特点:一场有组织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利用宗教形式。
4.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5.结果: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6.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7.黄巾起义失败的原因?
①东汉统治者调和内部矛盾并调集军队进行镇压;②黄巾军缺乏军事经验;③张角因病去世。
8.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从来必可轻。——《太平御览·菜茹部》
这是东汉后期的一首民谣。说说这首民谣反映出当时民众什么样的情绪。
人民无法忍受东汉末年的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众中蔓延。
四、拓展延伸
1.对比“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指出统治者政策的共同之处。
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释奴为民、减轻刑罚等。
2.这是出土于四川的东汉击鼓说唱俑。查阅资料,试为这件陶俑写一段解说词。
彩绘陶击鼓说唱俑是于1957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墓葬出土的,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物,该陶俑高56厘米,以泥质灰陶制成,俑身上原有彩绘,现已脱落。陶俑头戴帻,左臂下挟一圆形扁鼓,右臂平直,手执鼓槌欲击,两臂戴有璎络珠饰。陶俑上身赤裸,流传历史悠久。此件陶俑被称为“汉代第一俑”,是一件富有浓厚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的优秀雕塑作品,属国家一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