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带女儿去游乐场,碰到一对母子闹得很僵。小男孩想玩蹦床,妈妈却皱着眉说:“你看人家朵朵跳得多好,你怎么连平衡都掌握不好?”男孩低着头没说话,妈妈又补了一句:“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以后还能有什么出息?”最后男孩憋红了脸,拽着妈妈的衣角说“不玩了”,眼神里的期待全变成了失落。

看着男孩的样子,我突然想起之前做早教咨询时遇到的案例:10岁的小远成绩中等,却总说“我什么都做不好”,连竞选班干部都不敢报名。深入了解才发现,小远的爸妈常挂在嘴边的话,和游乐场那位妈妈惊人地相似——“你怎么这么笨”“这点事都做不好”“别人比你强多了”。这些话像小石子,看似不起眼,却在孩子心里堆成了“我不行”的大山。
很多家长以为,自卑的孩子要么是家里条件不好,要么是天生内向。但实际上,孩子的自卑往往不是“穷”出来的,而是被家长的三句“无心之语”喂大的,而且越说,孩子越没底气。
第一句最常见的就是:“你怎么这么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有次邻居吐槽儿子写作业慢,说“一道题讲三遍还不会,真是笨死了”。我当时就提醒她别这么说,可她觉得“孩子皮实,说说没关系”。结果没过多久,孩子写作业时开始躲着她,遇到不会的题宁愿空着,也不敢开口问——因为他怕听到“笨”这个字,更怕再被妈妈否定。其实孩子做错事、学不会很正常,比如刚学系鞋带会系成死结,刚学写字会歪歪扭扭,这不是“笨”,只是需要多练几次。可家长一句“你真笨”,会让孩子把“做不好事”和“我本身很差”画上等号,慢慢就会觉得“我怎么努力都没用”。
第二句杀伤力更大:“你看人家XX,比你强多了!”同事总拿女儿和邻居家孩子比,“你看甜甜钢琴都考十级了,你怎么还在弹基础曲”“明明数学考了98,你怎么才考85”。一开始女儿还会反驳,后来干脆说“我就是比不过她,你别再提了”。家长以为“比一比”能激发孩子的斗志,却忘了孩子的内心很敏感——他们不会觉得“我要向XX学习”,只会觉得“妈妈更喜欢XX,我不够好”。就像把自家的花和别人家的比,天天说“你看隔壁的花开得多艳”,自家的花只会因为得不到认可,慢慢蔫下去。

第三句最容易被忽视:“这点小事,妈妈帮你做!”有位妈妈总说“孩子还小,做不好”,于是从穿衣服到收拾书包,全帮孩子包办。结果孩子上小学后,连自己的文具都整理不好,同学笑话他“什么都不会”,他回家就哭,说“我太没用了”。家长以为“帮孩子”是爱,却没意识到,孩子需要通过“自己做事”建立自信——比如自己系好鞋带会开心,自己拼好积木会骄傲。如果家长总把“你做不好,我来帮你”挂在嘴边,孩子会慢慢失去尝试的勇气,甚至觉得“我离开妈妈就不行”,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
其实,养出自信的孩子并不难,关键是把这三句“伤人的话”,换成“养自信的话”。孩子做错事时,别说“你真笨”,可以说“没关系,我们再试一次,这次说不定能找到办法”;想激励孩子时,别说“你看人家XX”,可以说“你上次比这次快了5分钟,进步越来越大了”;孩子想自己做事时,别说“我来帮你”,可以说“妈妈相信你能做到,需要帮忙再告诉我”。
我女儿刚学骑自行车时,摔了好几次,哭着说“我学不会,再也不骑了”。我没有说“这么简单都学不会”,而是蹲下来跟她说:“你刚才已经能保持平衡骑3米了,比上次进步好多!我们休息5分钟,再试一次好不好?”后来她终于学会了,兴奋地喊“妈妈你看,我会骑了!”那一刻她眼里的光,比任何成绩都珍贵。
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句话:“孩子的自信,是被家长的语言喂大的。”跟家里有没有钱没关系,就算家境普通,只要家长多给点认可、多给点鼓励,孩子也会活得自信又开朗;可如果总说否定的话,就算家里条件再好,孩子也会在“我不够好”的焦虑里,慢慢变得自卑。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平时有没有说过这三句话?或者你有哪些“夸孩子”的小技巧,能让孩子更自信?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我们一起用更温暖的语言,帮孩子养出满满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