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场景限制:为什么我们还在用“半双工”?

在工业现场,受限于硬件条件只能跑半双工通信,那有没有办法做出“类滑动窗口”的效果,提升数据吞吐效率?答案是:可以!但这不

在工业现场,受限于硬件条件只能跑半双工通信,那有没有办法做出“类滑动窗口”的效果,提升数据吞吐效率?

答案是:可以!但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滑窗,而是一种“伪滑动窗口”机制。

下面我们就来拆解这个问题,深入但不深奥:

场景限制:为什么我们还在用“半双工”?

在工业现场,很多设备仍然使用 RS-485、CAN总线 等半双工物理链路,原因包括:

布线简单,成本低;

抗干扰强,适合高电磁环境;

节点数量多,拓扑清晰;

控制逻辑往往是主从式(比如PLC控制传感器/执行器)。

但问题也很明显:

一问一答的“停等式”通信效率极低,尤其在高频数据采集、多点轮询时非常吃力。

能不能用“滑动窗口”思路提速?

在全双工网络中,滑动窗口协议靠连续发送+异步ACK+乱序缓存来提升效率。

但半双工下无法实现这三点,怎么办?

于是工程师们搞出了“伪滑动窗口”机制,它不一定满足传统协议的定义,但确实提升了数据处理效率。

伪滑动窗口的三种实践策略

1. 流水队列机制:打包+批处理

核心思路:一次性发送多个数据帧的组合包,用一个批次确认,减少“问-答”轮数。

示意:

1.1传统:

Master -> Frame1<- ACK1-> Frame2<- ACK2

1.2伪滑窗式:

Master -> Frame1 + Frame2 + Frame3 + CRC

<- ACK(all)

优点:

减少握手次数;

多点轮询效率大幅提高;

适合数据量固定、时序可控的环境。

典型应用:

Modbus RTU 多寄存器读写;

PLC -> IO 模块的数据下发。

2. 主站控制的异步轮询+超时缓存

这个模式下,主站仍然是半双工主导者,但它采用非阻塞方式控制多个通信会话。

做法:

每发出一帧就记录时间戳和数据内容;

不等待响应,而是继续发下一个;

后续按时间或顺序接收ACK或响应;

遇到超时就重新插入待发队列。

这在逻辑上就像是个滑动窗口,只是窗口由软件状态机控制,而不是协议自动推进。

难点在于:

实现复杂度高;

易受串扰和掉帧影响;

严重依赖通信可靠性。

3. ACK合并机制:单点响应,多帧确认

部分协议(尤其定制协议)允许从站一次性确认多个数据帧。

比如:

Master -> Frame1Master -> Frame2Master -> Frame3<- ACK(1,2,3 all OK)

这就像把多个ACK合并了,让滑窗在回应端优化而不是传输端,本质上是一种低成本“确认聚合”手段。

适用于:

数据包体小但频率高;

ACK延迟不敏感的场景;

多点播报或周期采样型应用

注意事项:别滥用伪滑窗

可靠性第一,吞吐第二。不要为了提升速率,牺牲关键ACK或错误检测。

链路质量差的环境,尽量不要连续批量发数据,否则掉一个包,整个批次都作废。

优先在主从结构清晰、节点响应稳定的封闭系统中使用(比如内部CAN、RS485总线)。

总结一句话:

在半双工链路中,虽然无法实现“正宗”的滑动窗口协议,但通过批处理、状态控制、ACK合并等“伪滑窗”策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吞吐效率。

在工业控制现场,硬件限制不可避免,但协议设计和软件调度仍有很多优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