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民国时期虽然只有短短的36年,但是涌现出很多的名人大家,而鲁迅先生无疑是其中的标杆性人物。
对于这样的名人,除了他杰出的文学成就,他和爱人许广平的故事也广为后人谈论。
鲁迅的一生绕不过两个女人,一个是原配妻子朱安,朱安是鲁迅奉母命娶的,鲁迅对她无情无爱,称她是母亲送的礼物,在鲁迅心中是不承认朱安的妻子身份的,另一个女人就是陪伴鲁迅后半生的许广平。
下面就来说说,鲁迅以及他和这两个女人的故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这位被誉为 “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以其犀利的文字与深沉的思考,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与思想启蒙的标杆。
毛泽东评价他 “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这精准概括了他在近代中国史上的多重价值。
鲁迅的祖父周介孚是光绪年间的进士,曾任江西金溪县知县,后官至内阁中书,家中藏书丰富,浸润着浓厚的文化氛围。
鲁迅自幼在祖父指导下诵读经史子集,《鉴略》《论语》等典籍的熏陶,为他奠定了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
父亲周伯宜是秀才出身,虽未入仕,却温和开明,允许鲁迅阅读《西游记》《水浒传》等 “闲书”,这些通俗文学滋养了他早期的文学想象力。
12 岁前的鲁迅,过着 “少爷” 般的优渥生活,在三味书屋师从寿镜吾先生读书,课余与伙伴闰土在百草园捕鸟、摘桑葚,这段时光成为他日后《朝花夕拾》中温情回忆的来源。
13 岁那年,鲁迅的人生遭遇重大转折,1894 年,祖父周介孚因科场舞弊案入狱,被判处 “斩监候”,周家从此陷入绝境。
为营救祖父,家中变卖田地房产,耗尽积蓄,昔日门庭若市的宅院变得冷清萧条。
更沉重的打击接踵而至,父亲周伯宜因受牵连而精神抑郁,染上鸦片烟瘾,患上严重的肺结核,常年卧病在床。
1896 年,鲁迅父亲病逝,年仅 36 岁,家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15 岁的鲁迅成为家中长子,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
祖父入狱、父亲病逝、家境败落的三重打击,彻底击碎了他对封建家族制度的幻想,也让他对整个封建礼教体系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这种 “从云端跌落泥沼” 的人生体验,为他日后的批判精神埋下了种子。
鲁迅的写作经历始终与 “救国救民” 的理想紧密相连,从最初立志学医疗救身体,到最终以笔为刃启蒙思想,他的创作之路既是个人理想的转型,更是时代需求的选择。
其创作生涯大致可分为启蒙探索期、巅峰创作期与战斗延续期三个阶段。
(一)启蒙探索期(1903—1917):从翻译到杂感的初试锋芒
1902 年,鲁迅赴日本留学,最初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后考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他选择医学,既是受父亲病逝的刺激,更怀揣着 “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的理想。
但 1906 年的 “幻灯片事件” 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课堂上播放的日俄战争影片中,中国人围观同胞被日军砍头,神情麻木,这让他深刻意识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自此,鲁迅毅然弃医从文,返回东京投身文学活动。
1903 年,他翻译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月界旅行》《地底旅行》,以科幻小说启迪民智。
1907 年,发表《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等论文,传播进化论思想。
1909 年,与弟弟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东欧、北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这一时期的创作虽未形成广泛影响,却为他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思想与风格基础。
(二)巅峰创作期(1918—1927):白话文运动的领军者
1917 年,鲁迅应陈独秀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并参与《新青年》编辑工作,从此正式登上新文化运动的舞台。
1918 年 5 月,他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 “狂人” 的视角控诉封建礼教 “吃人” 的本质,结尾发出 “救救孩子” 的呐喊,震撼了整个文坛。
这部作品不仅标志着白话文小说的成熟,更确立了鲁迅 “批判封建礼教” 的创作核心。
此后数年,鲁迅进入创作爆发期。
1923 年,小说集《呐喊》出版,收录《孔乙己》《阿 Q 正传》《药》等经典作品。
《阿 Q 正传》以主人公 “精神胜利法” 的荒诞人生,深刻揭露了国民性的弱点,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里程碑式作品。
1926 年,另一部小说集《彷徨》问世,《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伤逝》中子君与涓生的爱情幻灭,进一步深化了对封建礼教压迫与人性困境的探讨。
这一时期,鲁迅同时创作了大量杂文与散文,散文集《朝花夕拾》以温情笔触回忆童年与青年往事,与批判现实的杂文形成 “柔与刚” 的互补。
杂文集《热风》《坟》则以犀利的文笔抨击社会弊病,展现出 “匕首投枪” 般的战斗风格。
他的文字既有着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同情,又有着对国民性的无情批判,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最具穿透力的声音。
(三)战斗延续期(1927—1936):左翼文坛的精神领袖
1927 年,鲁迅因 “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的冲击,离开广州前往上海,此后直至逝世,他在上海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九年。
鲁迅的情感世界始终笼罩着时代的阴影,与朱安的包办婚姻是他一生无法摆脱的枷锁,而与许广平的结合则为他灰暗的人生带来了光明,两段截然不同的感情,既折射出封建礼教的残酷,也见证了真挚爱情的力量。
朱安是鲁迅的原配夫人,是封建包办婚姻的典型牺牲品。
她出身于绍兴一个普通商人家庭,自幼缠足,接受的是 “三从四德” 的传统教育,目不识丁却温顺恭谨。
1901 年,鲁迅的母亲鲁瑞在未征得儿子同意的情况下,为他定下了这门亲事,理由是 “朱安是个老实人,不会亏待你”。
当时正在南京求学的鲁迅极力反对这桩婚事,但母亲以 “孝道” 施压,他最终无奈妥协。
1906 年,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母亲谎称病重,将他骗回绍兴成亲,婚礼上,朱安穿着不合脚的绣花鞋,笨拙地模仿新式女性的姿态,却不知这场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悲剧。
婚后第三天,鲁迅便以 “学业要紧” 为由返回日本,留下朱安独守空房。此后多年,鲁迅仅在回国探亲时与她有短暂相处,始终保持着距离。
对于朱安,鲁迅的态度充满了复杂的矛盾,他厌恶这桩封建婚姻,却又因 “孝道” 与 “责任” 无法摆脱。
他曾明确表示:“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他从未与朱安有过夫妻之实,却始终承担着赡养她的责任,每月寄钱回家,确保她的生活无忧。
在鲁迅眼中,朱安既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也是束缚自己的枷锁,这种认知让他对朱安充满了怜悯,却无法产生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