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桂香暗浮。在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伊金霍洛分校宽敞明亮的劳动实践教室里,一场以“指尖上的中秋”为主题的月饼制作活动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与往常不同,本次课程由三位劳动教师组成“教学小组”,他们分工协作,默契配合,不仅手把手教会学生们制作传统月饼的技艺,更将劳动的汗水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芬芳,深深浸润到每一位学子的心田。
匠心引领:三位一体的劳动育人实践
课程伊始,劳动教师高老师首先登场。他身着整洁的工装,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和规范的操作演示,为同学们讲解了月饼制作的材料配比、和面技巧、包馅要领及模具使用方法。“水油皮要揉到光滑舒展,油酥要包裹均匀,这样烤出来的月饼才能层次分明,口感酥软。”高老师强调着每一个细节,将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融入劳动实践的第一步。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分组行动起来,从最初的手忙脚乱、面团粘手,到逐渐掌握诀窍,动作变得有模有样。揉、捏、包、压,看似简单的步骤,却考验着耐心与专注。高老师穿梭于各小组之间,及时纠正、鼓励,让劳动技能在实践与互助中得以传递和掌握。
文化浸润:指尖流转的千年韵味
当学生们初步掌握了制作基础,王老师适时接过了“接力棒”,将劳动的场景引入了更深厚的历史文化长河。“同学们,你们手中的这块月饼,不仅是一份点心,更承载着千年的团圆期盼与文化密码。”王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中秋节的起源、月饼的演变历史,讲解着模具上“福”、“禄”、“寿”、“禧”等字样,月兔、桂花等图案的美好寓意。“我们揉进面皮里的,是丰收的喜悦;包裹进馅料里的,是家的温暖;印刻在饼面上的,是美好的祝福。”王老师将劳动过程与文化解读巧妙结合,使得单调的体力劳作瞬间升华为一场与先贤对话、与传统联结的文化体验。学生们在制作的同时,倾听故事,理解象征,感受着指尖流淌的文化血脉,劳动被赋予了深刻的精神内涵。
情感升华:团圆滋味中的成长感悟
刘老师则更侧重于引导学生们在劳动中体验情感、感悟成长。他鼓励学生们在月饼上创意发挥,画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或是写下对家人的祝福语。当烤箱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当一枚枚金黄饱满、花纹清晰的月饼出炉时,教室里充满了成功的欢呼与自豪的笑声。
品尝环节,刘老师引导大家分享劳动心得:“亲手制作的月饼,是不是比买来的更香甜?”“在合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感慨:“原来做好一个月饼需要这么多步骤,体会到食物的来之不易!”“和同学一起努力完成,特别有成就感!”“我想把这块月饼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团圆的滋味。”劳动的价值、合作的快乐、感恩的心情,在分享中自然流露,实现了劳动育人的情感升华。
这堂由三位教师精心设计的月饼制作课,成功地将劳动技能培养、传统文化教育、情感价值引导融为一体。它生动诠释了“劳动育人”的深刻内涵:劳动不仅是技能的习得,更是品格的锤炼、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凝聚。学生们在身体力行的创造中,不仅收获了香甜的月饼,更播种下了尊重劳动、热爱文化、懂得感恩的种子。这指尖揉出的,不仅是象征团圆的月饼,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致敬与传承,是新时代青少年在劳动实践中全面成长的生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