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困惑的时刻。”
当Anthropic对齐研究负责人Jordan Fisher在YC舞台上说出这句话时,台下鸦雀无声。一位每天都在思考AI未来的人,却公开承认自己的迷茫——这个场景本身就值得每个AI创业者深思。
在FOMO(害怕错过)情绪席卷创投圈的今天,当所有人都在忙着融资、发布、追逐技术热点,深度思考正在成为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能力。

Fisher的坦诚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整个行业的集体焦虑。
他曾是科技行业的“先知型”人物,总能提前五到十年预判趋势。但现在,他坦言自己“最多只能看清未来三周”。
这种认知上的humility,恰恰是当前AI创业者最需要的品质。
太多团队患上了“思考缺失症”——盲目追逐技术热点,却忘记了创业的基本逻辑。他们忙着训练模型、优化提示词、集成API,却很少问自己:
软件未来还会存在吗?当大公司都用上了AI,我们的SaaS产品凭什么生存?按需生成的界面真的是终极形态吗?用户凭什么信任我们构建的AI系统?
好的问题,比完美的答案更有价值。 特别是在AI这个每天都在重新定义规则的领域。
两年思维:在速朽时代做长期思考者业界流传着一个“最佳实践”:根据下一代模型的能力来设计产品。
但Fisher提出了更激进的观点:你应该按照两年后的世界来规划今天的产品。
这不是要制定详细的两年计划,而是要把“AGI在未来几年成为现实”当作思考前提。
如果你的战略经不起AGI时代的考验,那么它很可能活不过下一个技术周期。
更残酷的现实是:你的客户也在变聪明。
当企业用户都用上了AI助手,他们评估产品的方式会发生根本改变。为什么还要花几个月采购你的SaaS?让两个工程师用Claude花两周时间,就能做出内部专用的解决方案。
你的竞争对手,正在变成你的客户。
软件业的生死问答“三年后,软件公司这个物种还会存在吗?”
当一行提示词就能生成功能完备的应用,当用户习惯说句话就让手机生成工具,软件行业的价值链将被彻底重构。
可能会出现两个极端:
一端是软件的完全商品化。基础功能的开发成本趋近于零,就像今天的电力一样随处可得。
另一端是体验的极致化。顶尖人才与AI深度协作,创造出远超当前标准的产品体验。
更值得深思的是: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应用”这个概念?如果界面和功能都可以实时生成,那么“产品”的定义本身就需要重写。
但这一切都绕不开一个核心问题:信任。
我们敢让AI直接操作用户数据吗?敢让它深入业务核心吗?当下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信任:AI 时代的水和空气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未来,信任机制需要重建。
今天的信任,建立在人类组织的制衡之上。当三个人的小团队通过AI就能影响百万用户,当决策越来越由算法驱动,传统的信任保障正在失效。
“在AI赋能的世界里,作恶的成本急剧下降。”一位安全专家坦言,“我们需要新的制衡机制。”
AI驱动的实时审计可能是解决方案之一。与人类审计不同,AI审计员可以在不保留数据的情况下完成验证,既保护隐私又确保合规。
这种“无记忆审计”,或许能成为未来信任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护城河:在易变的世界寻找确定性当一行提示词就能复现整个业务逻辑时,什么才是真正的竞争壁垒?
数据曾经是王牌,但现在情况在变。通用大模型的能力边界不断扩展,使得很多场景下,直接使用基础模型优于依赖特定数据训练的专有模型。
但仍有例外。
那些涉及物理世界交互或包含隐性知识的领域,依然是数据护城河的有效场景。芯片制造、材料科学、精密工艺——这些领域的诀窍难以从公开数据中获取,为专业企业提供了天然屏障。
另一个常被忽视的护城河是:解决难题的意愿和能力。
当所有人都在做容易的软件创意时,敢于挑战硬核问题的团队反而获得了稀缺性优势。
创业者的灵魂拷问在AI能力快速进化的背景下,一个尖锐问题浮出水面:我们是否需要确立AI的“中立性原则”?
当少数科技公司掌握着AI能力的开关,他们实际上拥有了定义“什么可以被创造”的权力。
这引出了更深层的思考:创业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打造人们想要的东西”这句硅谷格言,在AI时代需要新的诠释:打造社会真正需要的东西。
短期的用户反馈可能指向肤浅的满足,而长期的用户价值需要更深层的思考。
用户说想要更谄媚的AI,但真的需要吗?当被问到原则层面,大多数人会选择诚实而非奉承。
理解用户的表层需求与深层需求,是优秀创业者的核心能力。
最后:在困惑中寻找方向Fisher的困惑不是弱点,而是一种清醒。在AI创业的狂潮中,这种清醒比盲目的自信更为可贵。
一位资深投资人说过:“我越来越喜欢那些能说‘我不知道’的创始人。在这个行业里,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比假装知道一切要可靠得多。”
当技术变革的速度超过认知更新的速度,停下来思考比盲目追赶更需要勇气。在这个意义上,好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竞争力。
AI创业的最大悖论或许是:越是快速变化的领域,越需要坚守不变的原理。对用户价值的执着、对社会需求的洞察、对难题的敬畏——这些看似传统的品质,可能正是穿越技术奇点的最佳装备。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深度思考者更能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