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斯拉奥斯汀Robotaxi 收取4.2 美元试乘费时,中国自动驾驶企业中智行却因1.5 万元债务破产清算—— 这“冰火两重天”,正是2025 年智驾行业的缩影。据《次世代车研所》统计,2025 年上半年国内公布报表的10 家主流上市智驾企业中,仅2 家盈利,8 家仍陷亏损,资本退潮与商业化压力下,行业正经历残酷生存考验。
一、整体亏损:分化加剧的行业格局
(1)智驾行业亏损呈结构性分化
2024 年财报显示,聚焦L2 级辅助驾驶的地平线、黑芝麻智能靠营收增长实现账面盈利:地平线营收23.84 亿元(同比增53.6%),黑芝麻智能营收4.74 亿元(同比增51.8%)。但剔除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后,二者经调整净亏损分别达16.81 亿元、13.04 亿元,研发投入仍远超营收。
(2)L4 级企业则持续“失血”
文远知行2024 年净亏损超25 亿元(为营收7 倍),小马智行净亏损近20 亿元(为营收3.65 倍);全球头部Waymo 虽实现1000 万次付费行程,仍亏15 亿美元。2025 年分化进一步加剧,上市企业盈亏比近乎2:8,未上市企业遭遇破产潮,中智行、清研微视等已进入清算。
二、典型案例:生存状况天差地别
(1)中智行的倒下成行业转折点
这家由“自动驾驶第一人” 王劲创立的L4 级企业,因无力偿还1.5 万元债务清算,暴露行业资金链脆弱性。累计融资超30 亿元的纵目科技、累计融资超96亿元的极越汽车,也已进入破产重整。
(2)头部企业日子同样艰难
小马智行2024 年第四季度总收入同比降29.8%,净亏损1.81 亿美元(同比扩大774.9%),核心Robotaxi 业务收入占比不足10%;文远知行全年服务收入2.7 亿元,Robotaxi 实际营收更惨淡。Waymo 虽每周有10 万次付费乘车,但其2024 年Robotaxi 收入仅5000-7500 万美元,不足覆盖15 亿亏损零头。
(3)为数不多的亮点在硬件端
地平线、黑芝麻智能靠L2 级芯片规模化应用,毛利率分别从2023 年的70.5%、23.7% 升至2024 年的77.3%、41.1%,但高额研发仍让主营业务难“造血”。
三、亏损主因:三重枷锁困住盈利
(1)研发投入“无底洞”
地平线2024 年研发开支31.56 亿元(为营收1.32 倍),黑芝麻智能研发14.35 亿元(为营收3 倍);车企投入更惊人:比亚迪计划投1000 亿元,蔚来累计投460 亿元,小米每年投超20 亿元,智驾已成仅次于电池的第二大成本项。
(2)商业化效率低下
虽L2 级辅助驾驶装车率达67.8%,但2024 年L2 + 城市智驾渗透率仅5%-6%;Robotaxi 商业化更难,百度萝卜快跑2024 年第四季度110 万订单营收仅2000 余万元,特斯拉Robotaxi 仍局限于77.7平方公里试运营范围。
(3)商业模式陷入恶性循环
部分车企“免费智驾” 策略拖垮盈利,还有压缩研发预算导致硬件减配的情况 —— 某二线车企将芯片算力减半,使复杂路口决策延迟增300ms。
主编点评
智驾行业正处技术验证尾声与商业验证初期的尴尬过渡期。近八成企业亏损,既是技术迭代的代价,也是资本狂欢后的理性回归。唯有平衡研发投入与商业化节奏、夯实L2 市场并谨慎推进L4 落地的企业,才可能成下一轮赢家。虽成本下降、政策完善将推动行业走向盈利拐点,但这个过程注定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如果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可以在评论区中与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