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机真的会从那个方向来吗?
越南空军的新动作,再次搅动了地区军事平衡的敏感神经。据传,越南可能准备投入高达80亿美元,引进多达40架俄制苏-35战斗机。这一消息一出,立刻在国际军火市场掀起涟漪。然而,更令人玩味的,是在南海局势仍处于焦灼状态的背景下,这笔交易的象征意义远远超出其军事价值本身。是否真如传言所言,越南会走回头路、回归俄系战机?还是这仅是一场策略试探,意在对抗西方武器输出对自身战略自主权的挤压?

我们不妨从一个反常的角度来看:越南对苏-35的兴趣,并非出于对其性能的高度认可,而是一种“技术过渡期”的选择。当年越南效仿中国空军,先后引进苏-27SK和苏-30MKK,建立起与俄制战机兼容的飞行员训练体系和后勤维修框架。这种路径依赖,使得越南即便有意转向西方武器,也必须先迈过一段昂贵又风险重重的“适配阵痛期”。在这样的语境下,苏-35看似是一种延续,实则是越南在大国夹缝中维持空军稳定性的妥协方案。

但局势远比纸面推演复杂。俄制战机近年来在乌克兰战场的表现显然不及外界预期,苏-35在战术运用中暴露出多项致命短板,尤其是在面对现代防空网与电子战干扰时的生存率堪忧。这不仅削弱了其出口前景,也让越南这类传统“俄系用户”开始犹豫。越南或许并非完全信任苏-35的战斗力,而是在用这场订单向西方发出一种政治信号:我并非完全倒向你们,也有其他选择。如此一来,不论西方是否真的愿意向越南大规模出售先进战斗机,其在谈判桌上的地位,都因“苏-35选项”而得以强化。
同时我们也得承认,越南确实有现实空防压力。其现役苏-30机队不但数量有限,机龄也逐年增长,早已不能满足对南部海域的空中巡航需求。而类似T-6C这种从美国引进的初级教练机,虽然意义重大,但并非空战核心主力。F-16的采购传言屡次出现也非空穴来风,一旦越南军方在实战需求上被逼急,转向西方并非没有可能。但这也正是越南的算盘:用“采购苏-35”的信号,在谈判中博得更多美方让步。

更值得注意的是,越南在装备结构上的西化趋势早已开始。从韩方采购K-9自行火炮的行为,就是对原有俄系地面作战系统的一次有力突破。传统意义上,越南军队倾向于整体装备的系统一致性,而K-9的引入,则代表着其对“模块化作战体系”的尝试与拥抱。这表明,越南正在摆脱“全盘一边倒”的武器采购逻辑,逐步进入“多源平衡”阶段。而苏-35若真进入越南军队序列,也更像是一种“逐步退出俄系主轴前的缓冲过渡”。
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越南看重的是苏-35,不如说它更看重的是“可以不选美国”的话语权。而这份话语权在南海态势愈发复杂的当下,具有超出空军现代化本身的战略意义。如果越南选择全盘美化空军,其一方面需要投入巨额预算适配新体系,另一方面也将失去在美俄之间灵活操作的空间。而继续维系部分俄制装备,则可在必要时保持军事采购的战术模糊性,以便在谈判桌上获得更多外交资源。

至于这份“80亿美元采购40架苏-35”的传闻本身,其真实性尚且存疑。从过往越南采购苏-30MKK的模式来看,其更倾向于分批次、小额度逐步引进,既能摊薄风险,也便于后勤体系适配。这种“滴灌式更新”不仅是一种经济考量,也体现了越南军方对未来态势多变性的警觉。毕竟在区域战略格局仍未完全确定的背景下,任何一次单点重注,都是对国家安全战略的重大豪赌。
况且当前全球制裁环境下,购买俄制战机并非易事。阿尔及利亚、伊朗虽已从埃及手中接盘苏-35SE,但这类“转手操作”背后往往伴随着国际协调与制裁风险。越南若贸然大规模采购,不仅可能引发美方在金融、贸易等领域的报复,也可能被迫承担二级制裁后果。这对本就希望加强对美合作的越南政府来说,是一项得不偿失的高风险策略。

有趣的是,这一切风波恰好发生在福建舰正式服役南海之际。这艘8万吨级电磁弹射航母的出现,几乎是亚洲海军力量的一次质变。在其舰载战斗群的全战力运行面前,周边装备老旧的国家即使装备再多苏-35,也难以形成有效制衡。这就像用利箭去对抗火炮,即便精准,胜算依然渺茫。因此,苏-35是否最终进入越南空军序列,对于改变南海战略格局的作用是有限的。

归根结底,越南真正想要的并非某一款战机,而是一种可以自主选择武器供应方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在美俄之间微妙周旋的结果,是在地缘困局中生存经验的积淀。未来的军事合作,或许将越来越呈现出“混合型、多向度”的结构,而非一边倒的阵营归属。而这场苏-35采购风波,不过是其中一个缩影罢了。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是越南将如何在这片水域中继续航行,以及它最终驶向哪一片更广阔的战略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