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从“恐怖音效”到“非法入侵”,网约房乱象竟没人管?

近来,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吐槽邻居将住宅变为网约房,夜间人员频繁出入且大声喧哗,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秩序。 所谓“ 网约房

近来,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吐槽邻居将住宅变为网约房,夜间人员频繁出入且大声喧哗,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秩序。

所谓“ 网约房 ”,又称“民宿式短租房”,就是单位或个人通过互联网服务平台发布房源、以“小时”或“日”为结算单位、网上预订并完成交易的出租房模式。

与传统旅店业不同,网约房往往不具备特种行业许可证,也就是说以网约房的形式出租一处房屋的门槛并不高。

经营者只需自主挂靠互联网平台,将经营的网约房地址、图片等信息进行填写即可。整个过程中,平台对网约房经营者的房产证明、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等信息,几乎不进行实质性甄别。

对于租户而言,租赁和入住网约房的手续也很简单,在线选房、电子支付、密码解锁,同时无须提供身份证、无须进行人脸识别、无须登记任何信息,甚至无需与房东见面….

然而,这种便捷的背后藏着诸多问题。

部分房源货不对板,三居室变单间;人员频繁流动、噪音大、消防通道堵塞、私拉电线等现象已是常态。

来自人民网的一则视频显示,被访者哭诉,老旧小区本就隔音不好,一到半夜,小区里的网约房住户开始进进出出,甚至故意放恐怖音效、敲铁盆,正常生活全被打乱。

此前央视新闻报道称,有游客反映,租住的“网约房”除了存在虚假宣传问题,还在深夜遭遇陌生人闯入,维权时经营者却拒绝退款。

网约房的乱象,还不仅是噪音扰民和消防安全隐患。由于网约房出租门槛较低,流程简单,存在平台安全漏洞较大、监管不足等问题,易滋生违法犯罪行为。

2022年3月,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人民检察院在办理一起刑事案件时,发现侵害未成年人的案发地位于一家网约房。未成年被害人张某通过某App预订了该网约房的房间并入住。在此案件中,网约房经营者未能履行对入住者的询问和身份登记核验义务,违规接纳了未成年人张某,最终导致其权益受到侵害。

另据宿迁检察公众号发文称,浙江一名男子在被刑事立案、取保候审期间失踪,后被发现在一网约房内吸食“上头电子烟”。办案检察官发现,开办这间网约房的是一名吸毒人员。2021年7—10月,这间网约房成了吸毒人员聚众吸食含有合成大麻素的“上头电子烟”的固定场所。

一些网约房还成为赌博、盗窃等治安案件高发地。

网约房乱象的根源,在于监管无明确法律支持。公安、市场监管局和住建部门职责不清,形成“三不管”局面,其中公安仅能管理人员登记,无执法依据取缔违规房源;市场监管局仅明确住宅区无法办理营业执照;住建局则难以定性房屋改造的合法性。

杭州公安部门也承认缺乏省级文件和地方性法规支持,执法无依据。这个监管空白让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

不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定,加强对网约房的监管,并已验证有效。

例如,江苏宿迁市施行全国首部网约房地方立法,明确未成年人入住需监护人同意;重庆上线“房源码”管理系统,通过“一房一码”核验房源资质,打通公安、消防数据,强制房源备案、人脸识别入住等,2025年已纳管1.3万间房,涉网约房警情下降33.8%。

图源重庆公安治安总队

而“网约房”治理破局的关键,还在于推动“责任共担”,即平台须严格审核房源,相关部门应加快明确行业属性与监管标准,社区和租客的监督也至关重要。

法律人士指出,可以通过立法,将各种类型的网约房纳入监管范围,明确行业归属、准入条件、审核程序、监管主体、监管职责。建立完善的网约房经营登记备案、第三方网络平台审核、入住人员登记审核的全流程机制。

网约房填补了低收入群体和短租客的需求缺口,虽说目前受限于安全、监管和稳定性等问题,争议较大,但简单取缔并非最佳解决办法,而应通过完善法规和加强监管,引导其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