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从“拔牙恐惧”到“育儿觉醒”:一个父亲的真实思考

今天本来是陪女儿去拔牙的,结果她比我更勇敢。本来想着我只是陪着她,结果医生检查后说我牙齿也有问题。于是,顺势做了检查。她

今天本来是陪女儿去拔牙的,结果她比我更勇敢。

本来想着我只是陪着她,结果医生检查后说我牙齿也有问题。于是,顺势做了检查。

她一个人躺在那里,安静地完成拔牙,而我呢?

拍片那一刻,要嘴巴咬住一个东西、趴在机器上,我明显感到身体的 想逃,还有心理上的 恐惧 ——对「将要发生什么」的未知恐惧。

脑子里瞬间闪出好多声音:

“算了不做了。”“谁知道要花多少钱呢?”“说了来看看,那不看就走啦?当逃兵啦?”“都到这一步了,算了算了。”

接下来,我警惕地盯着仪器,小心翼翼地等待,直到一切结束,心才慢慢放下。

🧩 此时此刻,再看那一刻的自己

那种「想逃」的感觉,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它来自许多次——

牙疼到脑袋一抽一抽、肿得吃不下饭、说话都含糊的日子。

这些痛的记忆都储存在大脑里。当再次遇到类似场景,大脑立刻“唤醒”这些片段,身体和心理一起反应——想逃、不愿面对。

❓那为什么疼的时候,不早点去看?

想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一句话:

💭 “相比较于未知的恐惧,已知的痛苦更让我舒适。”

即便疼到不行,也不想去看。因为未知的风险,比已知的痛,还要可怕。

🧠 那最核心的点是什么?

一句话:

“忍忍就过去了。”

相比于“改变”,“不变”反而更安全。那是我早已适应过、忍耐过的经验。

去看牙?那是“未知”。未知的事,即便查再多资料,也没法真的感受。所以——道理没用。

🪞可道理,它真没用吗?

看似矛盾。就像那句:

“是世界,既非世界。”

听起来像哲学废话,但又暗藏玄机。

于是我开始延展——

是父母,既非父母

是伴侣,既非伴侣

是孩子,既非孩子

👩👩👧 是父母,既非父母

是父母:因为有他们,才有今天的我。我能吃能喝,能安心写字,能生活在平静里,这都是他们给的。

既非父母:因为他们并非因我而存在。他们有自己的生命故事、九九八十一难、有他们要取的“真经”。我帮不了,也救不了。

所以,既非父母。

💍 是伴侣,既非伴侣

是伴侣:我们签了契约,共同生活,一起看孩子长大,看父母变老,在柴米油盐的日子里,彼此陪伴,对抗孤独与漫长。

既非伴侣:她不是为我而生。她有自己的成长、想法与情绪。契约可以存在,也可以解除。我无法用“拥有”去束缚她的自由。

所以,她是我伴侣,亦非我伴侣。

👧 是我孩子,既非我孩子

是我孩子:她确实有我的一半基因,血红蛋白、骨密度、乳糖耐受性,甚至对苦味是否敏感。

但基因只是原材料。她的成长,取决于生活的每一次互动——哭时是否被回应、家里是否能表达愤怒、我们怎样面对失败。

这就像土壤的酸碱度,影响“发芽率”,却不决定花朵的形状。

她既非我孩子:她不是我。她的冷暖、喜好、兴趣,不会因为我的想法而复制粘贴。

所以,她是我孩子,但既非我孩子。

📚 再回到“道理有用吗?”

知道一个道理,是开始。但能不能做到,需要时间、情境与觉察的积累。

知道 ≠ 感受 ≠ 成为。

理解一个道理,是一辈子的事。

⚖️ 如果非要“百分百搞懂”才开始

那就会陷入: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

的另一面——

“道理没用,知道也做不到。”

于是,就不再动了。

👶 那科学育儿到底是个啥?

不是我懂多少理论,不是我有多完美,而是——我慢慢明白:

💬 承认自己不会,并不丢人。

温尼科特在几十年的母婴临床中告诉我们:

完美妈妈,不是最好的妈妈。0分妈妈:忽视、冷漠、缺席。100分妈妈:事事到位,从不犯错,让孩子永远没机会学会“自己爬起来”。🌿 60分妈妈,才是“足够好”的妈妈。”

可现实中,太多父母,非要冲刺100分,甚至500分。

💬 所谓科学育儿,走到最后并不难理解:

承认自己不会,并不丢人。不会教作业,不会教交友,不会教生活技能,不会教孩子如何从情绪里找到答案。

这不是失败,这只是真实的自己。

🌱 不需要完美,只需要在场

孩子需要的,不是“完美父母”,而是当他需要时,你能在场。

反而这样的孩子,长得——特别健康,特别像个人。

🧘 你看,“科学育儿”并不是要逼父母怎样

它反而是给父母——松绑的。

只是,很多时候,我们自己,松绑不了自己。

即便答案就在眼前,也会问一句:

“凭什么这就是答案呢?”“我为什么要重视它呢?”

答案很简单:

这靠什么?——科学的育儿观。这是什么?——想法。它重要吗?——非常重要。

🔍 最后一个问题:那什么是科学?

明天,继续探索。

💡 写在最后

拔牙这件小事,看似琐碎,却让我重新看见——

面对未知的那份抗拒,其实藏着我们每个人成长的底色。

面对未知,先从承认“我怕”开始。科学育儿,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