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纯属虚构,戏说三国,博大家一乐)
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就是“三国刹车片”,一手撑起蜀汉半边天,还把曹魏、东吴搅得不得安宁。
可建兴十二年秋风五丈原,这位智多星一闭眼,三国的棋局立马变了天。
有人盼这一天盼到白头,有人趁机捡了大便宜,但这些“受益人”的结局,却藏着最现实的因果报应。
第一个偷着乐的,必须是司马懿。
这老狐狸跟诸葛亮斗了大半辈子,上方谷差点被烧得连骨灰都不剩,木门道又眼睁睁看着张郃被乱箭射死,每次对上诸葛亮都跟渡劫似的。
诸葛亮一死,司马懿总算能喘口气了,蜀汉没了主心骨,北伐彻底歇菜,曹魏西线再无战事。

更重要的是,他借着平定辽东、抵御蜀汉的军功,悄悄攒下了兵权,后来司马家能篡魏立晋,诸葛亮的死绝对是关键转折点。
第二个受益的是蜀汉的杨仪。
这家伙跟魏延是死对头,平时总被诸葛亮压着,连兵符都摸不着。
诸葛亮一死,他拿着遗令率领大军回撤,还趁机杀了魏延,总算出了口恶气。
杨仪本以为自己能接替诸葛亮当丞相,可没想到刘禅最后选了蒋琬,他只能当个闲官。
这家伙心态崩了,天天抱怨“当初我要是带着大军投奔曹魏,也不至于落到这步田地”,结果这话传到刘禅耳朵里,直接被流放,最后羞愤自杀。
本来捡了个天大的机会,却因为小心眼把自己作死,也是没谁了。
第三个该算孙权。
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孙刘联盟虽然磕磕绊绊,但总得给诸葛丞相几分薄面,不敢随便搞事情。
诸葛亮一死,蜀汉国力大减,再也不是能跟东吴平起平坐的盟友了。
孙权趁机收回了荆州东部的一些地盘,还在夷陵之战后彻底稳住了南方防线,再也不用怕蜀汉背后捅刀子。
更爽的是,他借着曹魏和蜀汉互相牵制的机会,安心称帝建吴,当了几年真正的江东之主。

第四个受益人是曹魏的曹叡。
这小伙子登基的时候才二十多岁,一直被诸葛亮的北伐压得喘不过气,天天担心蜀汉打过来。
诸葛亮一死,他总算能睡个安稳觉了,立马下令休养生息,还趁机整顿吏治,把曹魏的国力提了上来。
不过曹叡也是个短命鬼,享了没几年福就病逝了,临死前还错信了司马懿,给曹魏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要是他能多活几年,说不定司马家也没机会篡权,三国的结局可能都要改写。
最后一个,说出来可能有人不信,是蜀汉的普通百姓。
诸葛亮六出祁山,虽然是为了兴复汉室,但连年征战把蜀汉的家底掏空了,百姓们苛捐杂税不断,还要服徭役,日子苦不堪言。
诸葛亮一死,北伐停止,蜀汉进入了休养生息的阶段,百姓们总算能喘口气,种地织布过安稳日子。
可惜好景不长,十几年后邓艾偷渡阴平,蜀汉还是亡了,百姓们最终还是没能逃过战乱之苦。
诸葛亮的死,就像推倒了三国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让各方势力重新洗牌。
那些曾经受益的人,有的风光一时,有的却落得悲惨结局。
说到底,三国乱世里,没有永远的赢家,一时的得利终究抵不过历史的洪流。

诸葛亮用一生撑起的蜀汉,虽然没能兴复汉室,但他的智慧和忠诚,却成了三国故事里最让人难忘的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