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举例说明

我们要清晰表达思想,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都需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符合逻辑。为此,必须遵循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即同

我们要清晰表达思想,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都需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符合逻辑。为此,必须遵循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这些规律并非天生固有,而是从实践中总结而来。

A、同一律:先看以下例子:

(1)共产主义学说是从全部人类知识中产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是共产主义学说,所以马克思主义是从全部人类知识中产生出来的。这是一个三段论推理。其中,前两个判断中的“共产主义学说”概念同一,第一个判断与结论中的“全部人类知识”概念同一,第二个判断与结论中的“马克思主义”概念同一,且第二个判断主谓语“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内涵也同一。在此思维过程中,每个概念反映的事物明确具体,内容确定,这便遵守了同一律。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想必须保持同一性,即一个概念必须有确定内容,不可随意变更。这是思维的基本要求。一个判断或论题也应保持同一性,不能中途任意转换。同一律的公式可表示为:甲是甲。

再看另一段话:

(2)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不劳动者不得食,劳动是光荣的。无论当工人、农民、教师、作家、公务员还是领导干部,都是为人民服务。每个人应在自己的生产岗位上努力劳动,提前完成计划,为国家创造更多物质财富。这段话三次使用“劳动”一词,前两次“劳动”包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而第三次“劳动”因受“生产岗位”定语限制,仅指体力劳动,其意义范围小于前两者。此处“劳动”概念在上下文中未保持同一内容,违反了同一律,这种现象在逻辑上称为“偷换概念”。因此,我们说话写作时,需注意遵守同一律,自觉保持思想确定性,做到前后一贯、首尾一致。

(3)“牛跟头能擀面”。(牛跟头:用Y形树杈制成V形光滑器具,三个顶点有穿绳孔,犁地时套于牛颈与脊交接处,用于牵引犁前进的农具)。“擀面杖是木头做的,能擀面;牛跟头也是木头做的;所以,牛跟头能擀面”。这一三段论推理将“擀面杖”替换为“牛跟头”,扩大了“木头制品”的特定使用范围,混淆了擀面杖与牛跟头的内涵差异。进一步分析:“擀面杖是木头做的”与“牛跟头也是木头做的”均为倒装句,还原为陈述句即“木头做的擀面杖”与“木头做的牛跟头”。其中“木头”为主语,“擀面杖”与“牛跟头”为谓语宾语,二者同属“木制工具”上位概念,如桌子、板凳等木制工具用途各异,彼此构成相容并列关系,即大反对并列关系,任意两者间均存在对立。该例句用木制工具大概念下某一子概念的特殊属性,替换了另一子概念的特殊属性。

在判断推理中,扩大或缩小概念内涵范围均属“偷换概念”。偷换概念不仅表现为直接更换概念名称、张冠李戴,知识分子还常通过语法修辞手段,在句子中利用主语定语、补语或宾语定语来扩大或缩小概念范围,从而实现偷换。此手法较为隐蔽,普通劳动者虽内心觉得不对,却难以指出症结,只能任其误导,为其谋利。“二难推理”多采用此类手法,这是劳动群众的一大悲哀。

需注意,同一律适用于同一对象、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同一思维方面的保持不变,并非指客观事物永恒不变。例如,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他以我国为例,分别阐述了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概念的不同内涵,表明概念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时间推移和空间变化而变化的。

B . 矛盾律:我们中国人对《韩非子》中“自相矛盾”的故事都很熟悉。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夸自己的矛能刺穿任何盾,又夸自己的盾任何矛都刺不穿。于是人们会问:究竟是“你的矛能刺穿任何盾”,还是“你的矛不能刺穿任何盾”?这两个判断不可能都为真,必定有一个是假的。这就是自相矛盾,自己否定自己,在逻辑上称为违反矛盾律。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从同一方面,对同一事物,不能既肯定它是这样,又肯定它是那样,或者既肯定它是这样,又否定它是这样。例如,有个学生叫小燕,关于她所在的学校有以下两种说法:

(1)小燕是香山中学的学生。

小燕是育才中学的学生。

这一组两个判断若进行选择,无论选哪个,结论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都错误。因为它们的关系是特称“相容并列”关系,即特称肯定关系,主项与谓项不对当,但结论相互反对(是对立关系,而非矛盾关系)。在相容选言判断中,需穷尽所有选言肢。但从选择结果来看,二者相互“反对”,不能同时为真(也可能都不真),因此不能既肯定前一个判断,又肯定后一个判断。

又如,有人同时说:

(2)小燕是香山中学的学生。

小燕不是香山中学的学生。

(3)今年我们班同学学习成绩都很好。

今年我们班只有几个同学数学不及格。

对这两组各自的两个判断进行选择,无论选哪个,结论也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都不正确。因为它们各自的关系:(2)是两个特称“不相容并列”关系,即一个是特称肯定,另一个是特称否定关系。主谓项虽对当,但结论相互反对(是对立关系,而非矛盾关系)。在不相容选言判断中,需穷尽选言肢,单从选择结果看均为反对关系;(3)是全称肯定和特称否定“不相容并列”关系,即一个是全称肯定,另一个是特称否定关系,主项和谓项均不对当,但结论同样相互反对(是矛盾关系,而非对立关系)。在不相容选言判断中,无需穷尽选言肢,单从选择结果即可看出是矛盾关系。(2)组和(3)组的两个判断,既不能同时都真(也不可能都不真),因此也不能既肯定前一个判断,又肯定后一个判断。从(1)、(2)、(3)无论是“相容并列”(大反对关系)还是“不相容并列”(小反对关系)的选言判断来看,矛盾律都是适用的。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事物的两个判断,无论是相互反对还是相互矛盾,若同时予以肯定,则违背了矛盾律。矛盾律的公式为:甲不是非甲。矛盾律对正确思维活动至关重要。我们在说话或写作时,若粗心大意,有时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分析以下两段话:

(4)每天天不亮,当阳光刚刚在东方闪烁时,他就下地劳动了。

(5)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华侨,为寻找失散三十多年的女儿,从日本千里迢迢回到祖国。上飞机前,他给女儿拍了一封电报。

例(4)中“天不亮”与“阳光刚刚在东方闪烁”明显矛盾(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例(5)前句说明老华侨要寻找女儿,后句却表明女儿已被找到,因两句间缺乏必要交代,导致前后矛盾(同一时间、同一空间)。

在思维和辩论中,矛盾律应用广泛且机会较多。对于任何全称判断(如“猪都是黑的”),只需指出一个反例(如“某人见过白猪”),即可证明其为假。

此外,运用矛盾律可揭露政治流氓言行中的矛盾,增强论辩力量,暴露其本质。例如,毛泽东在《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给蒋介石的两个电报》中指出:

“我们从重庆广播电台收到中央两个消息,一个是你的命令,一个是给各战区的命令。在给我们的命令上说:‘所有该集团军所属部队,应就原地驻防待命。’……而给各战区的命令,据中央社重庆十一日电是这样讲的:‘最高统帅部今日电令各战区将士加紧作战努力,一切依照既定军事计划与命令积极推进,勿稍松懈。’我们认为这两个命令是互相矛盾的(同一时间、同一空间)。”

这段话指出,蒋介石一方面命令“各战区将士”加紧作战,另一方面却命令作为各战区一部分的“第十八集团军”驻防待命,二者相互矛盾(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从而揭穿了蒋介石企图发动内战的阴谋。

矛盾律与同一律一样,是对同一时间、同一条件下思维的要求。若时间、条件发生变化,或考虑角度不同,出现差异则是允许的,并不违反矛盾律。例如,冰心在《悼郭老》中写道:

“一九七八年六月十二日十六时五十分,一颗中国当代科学文化的巨星,拖着万丈光芒从我们头上飞逝了,陨落了!”

他并未陨落。他永远在浩瀚的宇宙中横空飞驰。前文称巨星“陨落了”,随后又说“他并没有陨落”,这是否违背同一律、矛盾律呢?并非如此。因为前者与后者的时间虽为同一,但空间不同:前者指人间,后者指人们的思想之中;其概念对象也不同:前者指人的躯体生命,后者指人的革命精神。前面用“陨落”比喻人的躯体生命已结束,而后面强调郭沫若的革命精神必将永存。写作时运用修辞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这与违反同一律、矛盾律并无关联。

需要注意的是,从逻辑角度而言,我们要求思想前后保持一致,避免自相矛盾,这与任何客观事物本身都包含矛盾是两码事,不可将二者混淆。矛盾律适用于矛盾关系(不相容并列)和对立关系(相容并列)的判断。

C,  ​排中律:排中律表明,在相互矛盾的判断中,必须明确抉择其真假,二者必有一真。例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构成矛盾,根据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前者正确,后者陷入唯心主义,故应选择前者以符合排中律。排中律的核心在于对矛盾判断不能模棱两可,需明确肯定其一,其公式为“要么是甲,要么是非甲”。在论证中运用排中律能增强说服力,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对待反动派如同武松打虎,“要么打死老虎,要么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一”,有力反驳了“刺激过度”的谬论。

排中律仅适用于矛盾关系(不相容并列)的判断。例如“他是学生”与“他不是学生”为矛盾关系,二者必有一真,不可同假。而对立关系(相容并列)的判断不适用排中律,如“他是军人”与“他是学生”,二者可同假,也可能一真一假,不存在“二者必居其一”的必然性。

在理解或听取复杂问题时,因认识限制暂时存疑是允许的。但在表达和写作中,若对矛盾判断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则违反排中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共同要求:在对同一事物或事件的概念进行选择、判断、推理时,需遵守这三大规律,否则会导致表达模糊,使听众或读者无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