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原拆原建真不简单,丰台、西城、劲松这几处给出了答案

北京多地原拆原建项目正在推进,包括丰台马家堡、西城新街口和劲松114号楼等。看似“老楼拆了重盖”这么简单,背后其实牵涉到

北京多地原拆原建项目正在推进,包括丰台马家堡、西城新街口和劲松114号楼等。看似“老楼拆了重盖”这么简单,背后其实牵涉到控高、容积率、产权、资金等多方面协调。这类项目虽不多,但对老旧小区居民来说,是生活品质提升的重要一步。

一、右耳君听邻居聊天:原拆原建,听着简单做着难

前几天右耳君在小区群看到邻居转发一条消息:“劲松那边老楼拆了重建,以后还有新电梯房呢!”评论区瞬间热闹:“咱这老楼要是也能原拆原建就好了!”

但真要了解下来才知道,原拆原建可不是想象中的“一拆一盖那么容易”。北京这类项目目前只有少数几个,比如丰台马家堡、西城区新街口,还有大家熟悉的劲松114号楼。能启动的,基本都是政府、居民和社会资本共同出力的“综合工程”。

二、控高、容积率都是“红线”,一米都不能多

不少人以为原拆原建能“顺便多盖几层”,卖点新房就能把钱赚回来。实际上,北京的城市规划很严格,一栋楼高一米都得经过审批。

比如二环以内几乎看不到高层,就是因为有明确的控高要求。中国尊最初设计是600多米,最后核准高度是528米。这说明,从地块出让那天起,容积率、绿化率、建筑高度都已经被写进规划指标里,不能随意更改。

在右耳远闻看来,这些“看不见的限制”,其实是为了让城市天际线更有层次感,也保证居住区的通风、采光和安全性。

三、三方或四方资金,谁出钱谁受益

再说到“钱”——原拆原建项目的资金来源通常分为三方或四方:原住民、产权单位、社会资本和政府财政。

拿劲松项目举例,属于四方出资,政府和社会资本投入最多。马家堡和新街口的项目则是三方出资。听着复杂,但逻辑挺明白:开发商不会白干,居民也希望尽量少掏钱,所以只有多方协调,项目才能落地。

比如,有的老楼产权单位早已不存在,就得由政府出面,用一般性财政支出来兜底。这类协调工作往往比盖楼本身更费时间。

四、原拆原建不会“遍地开花”,但意义很实在

在北京,原拆原建大多集中在有代表性、结构安全隐患明显或城市风貌重点区域。这意味着,并不是每个小区都能马上启动,但对那些几十年没翻新的老楼来说,这是最实际的改善方式——能住回原地,还能拥有新房标准的生活环境。

对居民来说,这种更新方式意味着更安全的房屋结构、完善的消防与电梯设施,不用搬去远郊,就能在熟悉的社区里住新房。

结语

右耳君觉得,原拆原建不是“大拆大建”,而是一种更细致、更温和的城市更新方式。它难,但值得。

你的小区有没有人提过“要是能原拆原建就好了”?如果真有机会,你愿意暂时搬出去几年,换一套新楼回来吗?右耳君挺想在评论区听听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