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觉得某人名字起的大众化就会说这个人的名字太“俗”,其实起名字也是很有讲究的,有时候“俗”的顶峰也许会是“雅”,大俗大雅,物极必反也是此道理。下面名字吧根据不同情况做个具体介绍。

宝宝起名字
有人会说你的名字太俗,其实未必,下面以实例证明借俗生雅起名的方法是可行的。
葛优父亲葛存壮有句家训:“别太拿自己当回事。”对此,葛优心领神会,时刻牢记心间。家训如此,起名亦然。其实名字只不过是个符号,又何必非起出它个“世界意义”而决不罢休呢?而且名字太大了如果和本人八字不相匹配,对成长会不利,这点在其他文章中再做介绍,本问主要讨论以“俗”起个不“俗”的名字。

葛优
我们经常也听老人经常说:“俗话说得好,什么什么的”,不是也很有意思吗?风俗,民间俗事、民族风情,往往为文学家艺术家所津津津乐道,成为其采风和创作的不竭源泉。诸般俗事、风俗、风情一经他们精心加工雕琢,立刻繁花似锦,美不胜收,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精品和雅品。
如何借“俗”起名,起一个与众不同的雅名,就需要一些基础知识和创作的灵感了。
我们知道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但对他的名字的由来知之甚少,据说他的名字就和其出生地的习俗有关。华罗庚的父亲40岁时,小罗庚出世了。为了使这个小生命“落地生根”,父亲按照当地风俗将他装到一个萝筐里,并在其上面又扣了一个箩筐。因为据迷信传说,这样可以消灾避难。箩筐中的命根子——箩根,当地(江苏省金坛)方言中“根”与“庚”发音相近,箩庚——罗庚,于是华罗庚便由此而得名。

华罗庚
再举一个古代的例子,孔丘,春秋时期鲁国人,字仲尼。据说这位大名鼎鼎的孔子孔圣人的名字,也是由俗而雅的。传说孔子刚出生时,头上不平坦,凸起处好像“圩”(读围,即田埂),因此起名“丘”。土丘、田埂,农家司空见惯;雅化、简化为“丘”,成了一代宗师之名。当然,关于孔子的名字,还有另一个版本——其父母因“祷于尼丘山得孔子——故名丘”,字仲尼。他父母到尼丘山祷告以后,孔子诞生,因此将“尼丘”二字拆开,分别作了名字。但是,无论怎么说,孔子“生而首上圩顶”(生下来时头上有一个田埂般的凸起)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据此而叫“圩”呢,还是叫“丘”呢?这就是雅俗的问题了。“圩”俗,“丘”雅,于是弃前者而取后者。

孔子
再比如:唐代诗人李白,在七岁之前还没有名字,其实在李白一生下来,其父母就想给他起个好名字,可是思来想去就想不出来个好名字,就一直拖到李白过周岁时,让李白去抓阄,结果李白一手抓住了《诗经》,父母想名字总不能叫诗经吧。于是又把起名拖到了李白七岁时,李白父亲决定给李白起个名字,父亲以“春日”吟出两句:“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其母亲又加了句“火烧杏林红霞落。”剩下的让李白加,结果李白随口说了“李花怒放一树白。”父亲听到李白的这句,拍案叫绝,就以李白作为名字吧,于是李白就有了这个名字,而且成了“诗仙”。

李白
由此可见,平平淡淡的事物,一旦雅化入名,也能起到不俗的效果。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