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山西那片广袤而厚重的土地上,美食如繁星般璀璨,而烤馍,无疑是其中一颗散发着独特光芒的星子。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山西人生活的底色,是游子心中挥之不去的故乡眷恋,其味道的多样,恰似山西丰富多彩的文化画卷,每一口都蕴含着不同的故事与情感。
小时候,最盼望的便是外婆做烤馍的日子。记忆中,外婆总是早早地就开始准备。她先将那金黄的小麦粉倒入大盆,那面粉带着田野的芬芳,在阳光下闪烁着细碎的光。接着,外婆熟练地加入适量的水,双手在盆中轻轻揉搓,面粉渐渐聚拢,形成了一个光滑的面团。那面团在她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乖乖地任由摆弄。随后,外婆把面团盖上湿布,让它静静地醒发,像是在孕育一个美好的梦。
待面团醒发好,外婆便开始施展她的“魔法”。她将面团分成小块,揉成各种形状。有圆圆的,像天上的满月,寓意着团圆美满;有长长的,宛如一条条灵动的游鱼,象征着年年有余;还有做成花朵形状的,精致得如同艺术品,让人不忍下口。这些形状各异的馍坯,承载着外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祝福。
烤馍的香味,是从馍坯放入烤炉的那一刻开始弥漫的。那是一种混合着麦香与炭火香的独特味道,瞬间就勾住了我的鼻子。我像个小尾巴似的,紧紧跟在外婆身后,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烤炉。烤炉里,炭火熊熊燃烧,红红的火舌舔舐着馍坯,不一会儿,馍坯的表面就开始变得金黄,微微鼓起,还泛起了诱人的光泽。
终于,烤馍出炉了!外婆戴着厚厚的手套,小心翼翼地将烤馍从烤炉中取出。刚出炉的烤馍热气腾腾,那香气直往人心里钻。我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拿,却被烫得直吹气。外婆笑着嗔怪我:“小馋猫,别急,等凉一凉。”
我顾不上烫,轻轻咬下一口,那酥脆的外皮在齿间发出“咔嚓”一声响,紧接着,是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内瓤,带着淡淡的麦香和一丝若有若无的甜味。这是原味的烤馍,简单纯粹,却让人回味无穷,仿佛能尝到阳光的味道、大地的味道。
除了原味,山西烤馍还有许多别样的味道。葱香烤馍,是在揉面时加入了切碎的葱花。葱花的清新与麦香相互交融,在烤制的过程中,葱香愈发浓郁,与烤馍的酥脆完美结合。咬上一口,葱香在口中散开,让人唇齿留香,仿佛置身于一片葱绿的田野之中。
红糖烤馍则是甜蜜的代表。外婆在揉好的面团里包入红糖,再捏成各种形状。烤制时,红糖在高温下融化,渗透到烤馍的每一个角落。咬开后,红糖浆缓缓流出,甜而不腻,那甜蜜的味道如同外婆的爱,温暖而又醇厚。
还有椒盐烤馍,咸香的椒盐均匀地撒在烤馍表面,为烤馍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风味。咸香与麦香相互交织,口感丰富而有层次,让人越吃越上瘾。
长大后,我离开了故乡,在异乡的街头巷尾,也常常能看到烤馍的身影。然而,无论我尝过多少种烤馍,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后来我才明白,少的是故乡的味道,是外婆的疼爱,是那份浓浓的乡情。
山西烤馍,它以多样的味道,诉说着山西人的生活智慧和情感。它是故乡的味道,是童年的回忆,是无论走到哪里都割舍不下的牵挂。每一次品尝烤馍,都像是在与故乡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