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蚌埠网络文明大会成功举办之际,市委网信办与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联合遴选产生的全市网络文明建设优秀案例名单正式揭晓。《大禹说法,法润万家》、创新AI主播"高小新"、"党报助农"行动、"村干部小丁" 等15个来自基层一线的优秀案例脱颖而出,集中展示了蚌埠在清朗网络空间建设中的探索成果,描绘出"E脉相融·文明蚌埠"的生动图景。
案例全景公布,展现多元共建格局
本次共评选产生15个优秀案例,完整名单如下:《大禹说法,法润万家》(市人民检察院)、创新AI主播"高小新"打造网络普法新阵地(蚌埠高新区党政办)、数智赋能构建网络文明空间(市总工会)、融媒矩阵铸牢青年"心链接"(蚌埠学院党委宣传部)、构建网络思政课新样态 用心浇灌青少年理想之花(怀远县委网信办)、"党报助农"行动(蚌埠日报社)、以巾帼宣讲与直播电商为翼 共筑清朗网络空间(市妇女联合会)、"我想对您说"-家校沟通新桥梁(经开区党政办)、《民生市场监管》视频栏目(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网"聚微光 教育引领文明新风尚(市教育局)、"村干部小丁"(固镇县委网信办)、"幸福蚌埠就这Young"创意短视频挑战赛(团市委)、折翼亦能筑梦:"直播+"让助农扶贫与网络文明双向奔赴(五河县委网信办)、"社区小王说事"(蚌山区委网信办)、构建"1+5"校史网络教育矩阵 赋能时代新人培育(安徽财经大学)。这些案例涵盖思想引领、道德建设、文化培育、行为规范、生态治理与文明创建六大方面,展现了全市多领域、多主体共同参与网络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正能量引领大流量,内容创新破圈传播
如何让主旋律扣人心弦、让正能量澎湃涌动?蚌埠的答案是:以内容创新赢得传播优势。蚌埠高新区推出的AI主播"高小新",将普法宣传从"固定宣讲"升级为"全时在线"的智慧陪伴,用科技力拉满普法亲和力;固镇县"村干部小丁"把直播架设在田埂之间,一边带货助农,一边传播诚信理念,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超70万元,走通了"道德引领产业,产业反哺道德"的良性循环;蚌埠日报社发起的"党报助农"行动,则整合全媒体资源为农产品拓渠道、树品牌,成为媒体履行社会责任、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样本。
文化培育创新,构筑精神家园
在网络空间构筑精神家园,需要深耕文化土壤。安徽财经大学构建"1+5"校史网络教育矩阵,立足校史场馆教育核心,打造专题形象宣传片、口述校史纪录片等五大网络教育品牌,推动形成线上线下融通的立体化校史文化教育模式,让校史文化成为铸魂育人的精神动力。团市委主办的"幸福蚌埠就这Young"创意短视频挑战赛,吸引众多年轻人用镜头语言讲述城市故事,极大提升了蚌埠的青春魅力与认同感;经开区新城实验学校推出的 "我想对您说"专栏,则将学校公众号转变为家校情感共鸣、价值共育的沟通平台,构建了清朗和谐的校园网络生态。
典型示范激扬正气,凡人善举点亮文明之光网络文明,始于每个人的微光善行。五河县无臂女孩杨莉以"直播+"实现助农扶贫与励志故事的双向赋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量与网络向善之光;市妇联通过巾帼宣讲与直播电商大赛,激扬女性风采,凝聚共建清朗网络的"她力量";市检察院打造的 《大禹说法》栏目,让检察官化身普法网红,以真实案例将法律知识送到群众身边,法润万家。
此次公布的优秀案例,是蚌埠网络文明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现。它们印证了:当创新形式与真诚内容相结合,当官方引导与民间智慧相融合,正能量就能汇聚成最澎湃的流量。
未来,蚌埠将继续深化网络文明建设,推动这些"优秀案例"从"盆景"发展为"风景",汇聚成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持续点亮珠城文明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