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皇室爵位体系在继承明朝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满族传统进行了调整,形成了独特的等级制度。以下是清朝皇室爵位的主要分类和特点:
一、宗室爵位(显祖塔克世直系后裔)

清朝将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的后裔称为"宗室",爵位分**十二等**(乾隆后定型):
1. 和硕亲王
- 最高爵位,如礼亲王、睿亲王、恭亲王等。
- 俸银1万两/年,禄米1万斛。
2. 多罗郡王
- 次一级,如克勤郡王、顺承郡王等。
- 俸银5千两,禄米5千斛。
3. 多罗贝勒
- 原为满语"部落长"之意,俸银2500两。
4. 固山贝子
- "固山"即旗,"贝子"为"贝勒"的复数形式,俸银1300两。
5. 奉恩镇国公
6. 奉恩辅国公
- 镇国公、辅国公分"入八分"与"不入八分",待遇差异显著。
7. 不入八分镇国公
8. 不入八分辅国公
- "入八分"指可享八种特权(如朱轮、紫缰等)。
9. 镇国将军(等同一品)
10. 辅国将军(等同二品)
11. 奉国将军(等同三品)
12. 奉恩将军(等同四品)
特殊待遇:
- 亲王、郡王可建府邸,贝勒以下称"宅"。
- 爵位通常降等承袭(如亲王→郡王→贝勒……),但少数家族获"世袭罔替"(即铁帽子王,共12位)。
二、觉罗爵位(塔克世旁系后裔)
努尔哈赤伯叔兄弟的后裔称"觉罗",爵位与宗室类似但低一等,冠以"觉罗"字样,如:
- 奉恩将军为最低爵位,俸银110两。
三、异姓功臣爵位
针对非宗室成员,分九等(仿明制):
1. 公爵
2. 侯爵
3. 伯爵(以上超品)
4. 子爵(正一品)
5. 男爵(正二品)
6. 轻车都尉(正三品)
7. 骑都尉(正四品)
8. 云骑尉(正五品)
9. 恩骑尉(正七品)
- 爵位可累积,如四个云骑尉可换一个骑都尉。
四、女性爵位
1. 固伦公主:皇后所生之女,俸银400两。
2. 和硕公主:妃嫔所生或收养,俸银300两。
3. 郡主:亲王之女。
4. 县主:郡王之女。
5. 郡君:贝勒之女。
6. 县君:贝子之女。
7. 乡君:国公之女。
五、特点与变迁
- 降等承袭:多数爵位每代降一级,至奉恩将军后不再降。
- 考封制度:后代需通过考核才能承袭相应爵位。
- 清末改革:光绪年间增设"亲王衔郡王"等虚衔,如醇亲王奕譞获"世袭罔替"。
清朝通过严密的爵位体系强化宗室管理,同时以"八旗制度"为基础维护统治阶层特权。这一制度直至1912年清帝退位才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