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军历史上,第12军34师是非常独特的存在。自1985年百万大裁军之后,集中了老12军的血脉精华,被刘华清称为“二野劲旅,十二军精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大家想要搞明白“小十二军”是怎么来的,得先搞清楚“大十二军”是怎么进行合成集团军整编的。

▲“二野劲旅,十二军精华”(刘华清 题)
1985年百万大裁军,福州军区奉命撤编,与南京军区合并组建新的南京军区。彼时,原第12、60军合并组建第12集团军。第12集团军编成之后,辖第34、第36、第179师及坦克第12师、炮兵旅、高炮旅等单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整编之后的第12集团军与原南京军区第12军还不能简单的画等号。第12集团军携带着第12、第60军的血脉,可以说把老南京军区的精华最可能的集中在了一个军级单位。此话怎讲?南京军区经过调整后,辖第1、第12、第31集团军。
其中,第1、第12集团军是老南京军区的底子。不过,第1、第12集团军还是有新老之分的。论血脉亲疏,第12集团军的成员要比第1集团军更老。第1集团军主体第1军,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才由武汉军区转隶南京军区。这么算下来,第12集团军可不就是集中了老南京军区的血脉精华。

▲第34师旧照
回归到问题本身,第34师完成整编之后,军内称之为“小十二军”,这个说法究竟是怎么来的?主要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一、第34师集中了老12军的血脉精华,“以一师之力,集全军精华”实为罕见;
第12军成军于1949年2月,该军是以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为基础成立的,时辖第34、第35、第36师。1950年12月,第102团留守重庆,就此脱离第12军建制。同期,第36师(欠第106团,后改称第102团)亦脱离第12军建制,为补齐该军建制,调入第11军31师。
第106团是第36师的主力团,老底子是八路军第129师东进纵队第2团,该团在抗日战争中经受住了考验。第106团调入第34师之后,与兄弟部队相比丝毫不落下风。1985年百万大裁军,第34师101团撤编,第35师103团调入第34师。第103团有一个很霸气的荣誉称号,即“襄阳特功团”。

▲“襄阳特功团”战旗
在1948年的襄樊战役中,第103团前身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17旅49团,大胆采取奔袭战术,连克琵琶山、真武门、襄阳西门,全歼城内守敌,为战役胜利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由此可见,第103团战力之彪悍。第34师历经精简整编,原中野6纵各旅主力团在该师均有一席之地,称其为“小十二军”并不为过。
二、第12集团军的其他两个野战师,并非老12军原汁原味的血统;
第12集团军编成之际,建制内的步兵师还有摩步第36师(北方甲种摩步师,即‘中野虎师’)、第179师(北方乙种步兵师,即‘光荣的临汾旅’)。从番号继承上来说,第36师是原汁原味的第12军血脉。由上文可知,第36师并非老12军的“亲儿子”,该师前身是第11军31师。
虽说第31、第34师都是二野出身,可与老12军的血脉主体算不上有交集。至于第179师与老12军的血脉就更远了,该师是原第60军,此为华北军区野战军的血脉。结合上文,我们不难发现第12集团军建制内,与老12军血缘最近的当属第34师。
由上可知,第34师称之为“小十二军”并不为过。也正是因为第34师的特殊性,第12集团军在后续体制编制调整中,非常重视保留老12军的血脉。不管怎么说,番号连着血脉传承,保留本军血脉精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对于提升官兵荣誉感、归属感、使命感大有裨益。

▲第12集团军旧照
本智者再多说一句,2011~2017年,我军陆续恢复了历史上裁撤的部分番号,也是出于传承和发扬我军优良传统的初衷。言归正传,及至1998年五十万大裁军,第34师奉命执行摩步旅编制。此番调整,第34师各团团部撤编,但都有一个相对不错的归宿:
第100团团部(与第36师坦克团合编为36师装甲团);
第102团团部(合肥陆军预备役高炮团);
第103团团部(常州陆军预备役通信团);
炮兵团团部(2000年底,恢复番号和建制,后又撤编,建制沿革不得而知)。
2003年体制编制调整,第12集团军也进行了调整,整体而言对集老12军精华之大成的摩步第34旅还是比较友好的。2011年,摩步第34旅接装了步战车、主战坦克等装备,升级为机步旅,机械化、信息化、合成化水平大幅度提升,令“二野劲旅”的战斗力上了一个新台阶。

▲东部战区陆军第72集团军演练旧照
2017年,“二野劲旅”编入东部战区陆军第72集团军建制,并执行合成旅编制。至此,老12军的血脉精华留在了第72集团军。但是,也不能说第72集团军的前身是第12集团军,这是不严谨的说法。毕竟,第72集团军的构成突出“五湖四海”,这是一句两句说不清的事情,本智者不再赘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