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常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话听起来有些夸张,但能流传开来,一定是有它的道理的。在毛主席的身上,这句话得到了完美的印证,还是个乡野娃的他,就已经显现出了非同寻常的个性。
他的恩师常常回忆起一件事情,那是小时候的毛主席留下来的生动聪明的记忆,也是后来的毛主席想起来就忍俊不禁的趣事儿。

出生在1893年的毛主席,接受湖南韶山一草一木的滋养,小时候的生活经历丰富而有趣。他时而在学堂接受书本的熏陶,跟着老师一起朗诵之乎者也,时而和小伙伴们一起漫山遍野地瞎跑,即使没有正事儿,也能在大自然的意趣之中感受生命的喜悦。他的灵气,正是在天赋的基础之上,这样一点点增加的。
小时候的毛主席,跟着一位名叫毛宇居的先生念书,在老师的课堂上,他是最让人又爱又恨的学生。毛宇居喜欢他,因为没有老师不喜欢聪明的孩子,但有时候,毛宇居也恨不得用板子狠狠敲打他的手心,因为他总能问出一些老师无法回答的问题,或者做出一些十分“叛逆”的事情。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宇居受到邀请,从湖南千里迢迢奔赴北京,见到中南海的毛主席时,师生二人还共同回忆起了一段往事。这事儿让毛宇居的印象格外深刻,也是改变了毛宇居对小小毛主席固有印象的一个转折。同样,毛主席即使在几十年之后,对这件往事也是记忆犹新,每每提起来,总会笑话自己的淘气。
还记得那是1906年,13岁的小少年在沉闷无聊的课堂根本坐不住,趁着老师父转过身没注意,带着同学们就一起溜了出去,跑到后山摘果子。比起枯燥无味的文字,还是红彤彤的甜美果实更加诱人,几个小伙伴简直乐不思蜀,把注意时间溜回去的事儿忘得一干二净。没错,我们的毛主席,也有过这样淘气的过往。

毛泽东就读过的私塾
不知过了多久,毛宇居先生发现这几个捣蛋鬼不见了,气得吹胡子瞪眼,拿着棍棒就找到后山,要亲自教训小崽子们。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师父的教育观念是朴素和传统的,他觉得,只有用棍棒来教育,让孩子们知道疼了,他们以后才会听话,才能乖乖被困在狭窄的座位上,不再向往外面的新鲜。
要是换成其他人,可能看到先生的教鞭就会害怕,但毛主席从小就胆大,根本没在怕的。他发现先生到来的身影之后,先是乖乖被赶了回去,然后又挡在小伙伴们的前面,把自己偷偷摘的野果子贡献出来,眨巴眨巴眼睛,做出一副非常听话的样子,逼得先生下不去手。
如果就这么放过他们,毛宇居显然觉得不太行,总得想个办法,小惩大诫也行。于是,毛宇居用手指着院子里面的一口水井,要求学生用四句话来形容,要是说得出来,那就逃过一劫,要是说不出来,那就老老实实领罚。先生打心眼儿里就不认为,几个十来岁的少年能说出什么花儿来。

毛宇居(中)
结果他没有想到,眼前这个半大小子略加思索,竟然脱口而出:“天井方方四壁高,寒泉透底映星涛。学子若鱼囿其内,不跃龙门怎见鳌。”一座天井,四四方方,看起来很安全,实际上却是桎梏。学子们被困在里面,肉体上受限,思想上同样也受限,如果不走出去,见识世界经历危险,怎么能够成长成才?
很难想象,13岁的毛主席已经有了这样的思想见地与胸襟气魄,毛宇居先生手里的教鞭,是无论如何也落不下来了。他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孩子,原来从前,一直都是他自己想当然了,少年人正是激流勇进的时候,用后来毛主席的话来说,那就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

几十年之后,毛主席已经成为了国家领导人,有力气有眼光的先生也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先生。他们二人在北京重逢,回忆起湖南家乡的往事,师生俩会心一笑。金鳞岂是池中物,也许那个时候的先生就已经看出来,自己的学生不是平凡人。一个自小聪明的孩子,不出意外的话,长大之后会更加聪明,以至睿智。
从小,毛主席就展现出了非常难得的反抗精神,无论是对社会糟粕思想的反抗,还是对强权压迫的反抗。他爱读书,读书让他善于思考,思考让他敢于提出反对意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本来就是在否定的否定当中发展的,所以毛主席在不知不觉间就顺应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他告诉家人,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在湖南师范大学上学的时候,他得到了杨昌济先生的赏识,成为先生的得意门生,也能够从先生的藏书当中不断的汲取精神营养。后来到了北京大学旁听,他又得到李大钊先生的帮助,成为红楼的图书管理员,在这座高等学府继续深耕。

当其他人在继承传统和全盘西化当中二选一时,毛主席创造性地提出了兼收并蓄的观点。当其他人还在思考怎样对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时,毛主席又提到了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不断进行突围的想法。当其他人沉浸在西柏坡的短暂胜利当中时,毛主席又警醒众人,我们绝对不能学习李闯王。
这并非众人皆醉我独醒,而是毛主席身上那股独一无二的聪明劲的体现。从小的时候就能看出,他展现的性格特质和为人秉性都与其他小伙伴不同,他的身上有一股与生俱来的领袖气质,这份气质会让其他人不自觉的跟随,也会让对手震慑,让同盟信服。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话绝对不是作假,至少毛主席已经向我们生动的呈现了一个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