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不装了!林永健发文痛批某些顶流演员,揭露了娱乐圈的"坏现象"

戏比天大,这四个字在今天的影视圈是如此的沉重而遥远,以至于让老戏骨林永健都忍不住发文痛批某些顶流演员,矛头更是直指行业乱

戏比天大,这四个字在今天的影视圈是如此的沉重而遥远,以至于让老戏骨林永健都忍不住发文痛批某些顶流演员,矛头更是直指行业乱象。

10月14日,演员林永健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精品是怎样炼成的》,言辞激烈又愤慨:某些顶流演员,排场很大,自带“编剧团队”进组,随时准备给剧组“动手术”。

这篇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并迅速引爆网络,不仅让娱乐圈陷入“慌乱”,更引发了广大观众和业内人士的强烈共鸣。

让我们不禁思考:当流量明星能够随意篡改剧本,当导演失去对作品的主导权,谁还在为艺术负责?

部分顶流演员自带编剧团队进组

部分顶流演员自带编剧团队进组,已经成为近年来影视圈愈演愈烈的一种现象,顶流演员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前辈”,一种是年轻的“当红明星”。

有些老演员仗着自己是“前辈”的身份,经常会给其他演员“指导”如何演戏,但这种“指导”有时候反而是一种负担和压力。

年轻的演员出于敬畏前辈考虑,即便是对角色有自己的理解,也会碍于情面参照老演员的“指导”去演,但是“演戏”这种事并不是做数学题,一就是一,二就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况且有些老演员只是一直在“吃”之前的观众缘,在演戏上根本没有半点进步。

而那些年轻一点的顶流演员则非常看重自己的形象,担心剧里人物的缺陷不讨喜,就擅自弱化角色缺陷,增加“高光时刻”,删除情感纠葛,防止“拉低偶像形象”,甚至还会增加无意义的“耍帅”镜头,确保角色“永不失败”,这样一番操作下来,剧情的走向早就被改的面目全非。

最终导致整部戏给观众一种前言不搭后语的感觉,逻辑混乱,观众看了都难以代入。

导演为什么不去阻止这种行为?

导演,虽然听上去是一部戏的最高指导者,然而他们也有自己的“困境”,如果全盘接受明星要求,戏就成了“明星定制款”,可要是完全拒绝,则可能面临更严重的后果。

因为如今很多顶流演员的片酬占总投资60%以上,他们一句话,就能决定一部戏的生死。所以这个时候,导演们都会尽量去依着演员的“指导”拍戏,不敢正面硬刚,万一惹怒了演员,自己很有可能就会失业。

连导演都如此谨小慎微了,所以就更别提编剧们的处境了,他们的原创剧本成了“素材库”,顶流团队想删就删、想加就加,根本没有任何办法。

为什么顶流演员能有如此大的权力?

其实这背后是与制片方过度依赖流量明星的商业逻辑密切相关,因为不是每个导演都有实力和资本去抗争。

制片方看重的是流量明星带来的商业价值,所以在选角上就形成了一种“谁红就用谁”的标准。

这种不适配导致“强行喂饭”,不管合不合适,硬塞给观众一个明星。

这让我想起了沈腾主演的《西虹市首富》,当时观众们一致看好的女主角是马丽,毕竟马丽的搞笑能力在《夏洛特烦恼》上大家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事实却让人大跌眼镜,女主角竟然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台湾女演员。

对此,沈腾似乎也有些不满,不过碍于情面,他也只能高情商的回应了此事。

在采访中,沈腾看似表达对新女主角的赞赏,其实滴水不漏地表达了对女主角的不满,当然也有可能是我过分解读了,不过个人认为,如果《西虹市首富》中的女主角也是一个搞笑的角色的话,观众可能会更喜欢,毕竟整整两个小时的电影,真的全是沈腾一个人在卖力搞笑。

再回归到林永健的事情上,不少网友都纷纷猜测,他在说的谁?有网友就总结整理出了林永健最近几年出演过的作品。

林永健虽然没有点名道姓,但观众的眼睛可是雪亮的,他们心中早就有了答案。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