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局势近期持续升温,解放军在台岛周边的密集军事行动引发广泛关注。据岛内媒体统计,7月16日清晨至17日清晨,解放军共出动58架次军机、9艘作战舰艇及1艘海警舰艇,在台湾北部、东北部、中部、南部及西南海域展开“联合战备警巡”,形成对台岛几乎全方位的包围态势。这一轮行动不仅规模空前,更呈现出战机出动密度高、绕飞方式具战略指向性、西南方向对峙激烈等显著特征。
从战机出动情况来看,短短21小时内,大陆方面派出了包括歼-16重型战斗机、空警-500预警机、运-9系列特种机种以及察打一体无人机等多型号战机,形成了空中信息侦察、指挥引导、打击压制的系统协同。尤其是无侦-7无人机从北部绕入,沿台岛东海岸边缘盘旋,几乎完整绕行台湾本岛一周,这种“压边飞行”明显在测试台军防空体系的边缘响应能力与协同机制。
西南方向的空中对峙尤为引人关注。17日凌晨2时许,美制MQ-4C“海神三叉戟”无人机进入巴士海峡上空侦察,大陆军机编队迅速同步飞行,台军则在高雄小港以西200公里海空域紧急调动战机监控。如此密集的空情让岛内形容为“空域乱成一锅粥”,台军多雷达站、空军基地和防空阵地全面进入高警戒状态。
面对解放军的高强度绕飞与压边监视,台军似乎难以维持“全面应对”的节奏。岛内公开资料显示,过去几天台军在中部、南部及东部多次紧急起飞战机伴飞、监控,但密集出动带来的后果不容小觑。军方人士坦言,战机高频起降对地勤保障和飞行员体能是双重压力,且在空中伴飞过程中一旦失误或判断过激,极可能引发局部摩擦。更关键的是,台军尚不具备在多线空情压力下持续高强度应变的完整作战体系。
一位接近台军内部的分析人士指出,电子战平台与无人机的混合出动,对岛内的电磁频谱防护提出极大挑战。若台军贸然开启电子对抗模式,极可能暴露自身雷达参数与数据链通讯信号,从而为对手掌握系统关键漏洞。因此,部分空域采取“伴飞不干扰、监控不锁定”的策略,实质上是一种退让。尽管台军高层反复强调“空防无破口”,但岛内媒体披露的实际调度数据与应急处置流程,显然已远超常态负荷。
值得一提的是,本轮战备巡逻与此前的军事演训相比,战略节奏出现明显变化:不再强调单次震慑效果,而是追求连续、高频、节奏递进的“压强战术”。这种“疲敌、累敌、拖敌”的手段本质上是在对抗岛内防务体系的调度能力与持续承压能力,尤其是针对台军中小型防空单位、雷达站与飞行中队的机动响应能力进行测试,逼迫其不断启用战备资源,从而达到战略牵制效果。这种策略在冷战后期的军事博弈中屡见不鲜,如今在台海再度上演,其深层背景不容忽视。
除了军事动态,岛内社会反应也值得关注。台当局近期强推的“城镇韧性演习”引发民众担忧。该演习将传统防空与民防演习整合,随同“汉光41号”演习同期进行,演练内容包括防空演习、民生必需品配售站开设、心理作战等项目。然而,演习被质疑为“藏兵于民”“以民为盾”,试图将民众绑上“台独”战车。台中市无预警停水现象严重,17日又有10个区停水29小时,近十六万人受影响,台中市长卢秀燕批评“韧性不是只有军事演习,还应包括水电物资等稳定供应”。
台军“汉光41号”演习也状况频出。7月9日演习开始以来,已累计发生7次事故,包括车辆擦撞、装甲车翻覆等。岛内网民讽刺“汉光演习,撞况连连”,质疑台军是否“螺丝松了”。有分析指出,台军频繁演习不仅耗费大量资源,更暴露出其战备能力的不足。
国际社会对台海局势的担忧也在加剧。英国《金融时报》《经济学人》等媒体刊文指出台海形势相当危险,担心赖清德的激进路线会引发危机。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此前声称“非常担心台海局势”,但岛内网友回应“中国内政,干北约什么事”。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强调,台海形势复杂严峻的根本原因在于赖清德当局顽固坚持“台独”分裂立场,不断勾连外部势力进行谋“独”挑衅。
面对解放军的持续施压,台当局的应对策略显得捉襟见肘。赖清德近期重启所谓“团结十讲”,试图通过闭门演讲动员绿营基本盘,但被批评为“掩耳盗铃”。有分析指出,民进党当局一味否定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硬推各种演习来保台,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是招战引祸。
当前,台海局势的焦点已从“下一次对峙何时开始”转向“这种持续紧张的节奏是否成为新的常态”。解放军的“压强战术”正在考验台军的应变能力和岛内社会的承受力,而台当局的种种举措不仅未能缓解紧张,反而加剧了民众的担忧。未来,台海局势将如何发展,各方拭目以待。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