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几十年来的科学研究普遍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件坏事,为此,多数国家加入应对这一变化的课题中,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增温有企稳及回落可能,但这无疑是个漫长的过程。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短时间内不能彻底解决气候问题的人们,发现了冰封之下的机遇,比如北极航道。原本近乎覆盖北冰洋全域的冰盖,随着极地气温升高而消融,露出了宽阔的海面,达到了通航的条件。
通常意义上的北极航道主要分为3条,包括东北航道、西北航道和中央航道。东北航道又称北方海航道,从北欧通往白令海峡,紧贴俄罗斯。西北航道从白令海峡通往戴维斯海峡,紧贴加拿大。中央航道则穿越北极中心区域,一般用于科学考察。

▲北极航道示意图

其实,北极航道的历史可追溯到16世纪,当时正值新航路开辟之初,除了向南行经好望角,欧洲人还希望北边也能有一条通往亚洲的航线。1553年,英国探险家休·威洛带队驶向北极,但不幸全军覆没。直到1879年,芬兰探险家阿道夫·诺登斯科特才首次完成东北航道的航行。
1906年,挪威探险家阿蒙森打通了西北航道,与东北航道连缀在一起,北冰洋的样貌才逐渐清晰起来,而阿蒙森的这次行动足足耗时3年,因为中途有长达2年时间被海冰冻住,动弹不得。
1931年,苏联开始利用北极航道开展国内航运。20世纪下半叶,一些货船逐渐尝试通过北极航道,而随着结冰期越来越短、海冰越来越少,通航潜力不断增加。中国对此亦有探索,2012年,雪龙号极地科考船试航北极航道,次年一艘中国籍货轮便通过北极航道完成了运输任务。
近年由于同俄罗斯合作密切、关系友好,中国提出“冰上丝绸之路”概念,对北极航道的全面开发开放具有现实意义。在国际局势愈发复杂,特别是铁路方面中欧班列受阻的情况下,北极航道的战略价值得到充分彰显。
2025年9月23日,浙江宁波舟山港“伊斯坦布尔桥”轮启航,拟穿过北极东北航道,驶向英国弗利克斯托港,这艘货轮能容纳4890个标准箱,或许标志着北极航道常态化商业化运营前景逐渐明朗。

▲在海冰中航行的货轮

论及优势,北极航道亮点颇多。以宁波出发的这班货轮为例,抵达欧洲仅需18天,比传统航线快22天左右,单次节省燃油费约230万美元,碳排放减少约50%,可谓既省钱又环保。
有人可能要问,从地图上看,北极航道好像绕得很远。这就不得不提到地图投影的问题了,由于地球近似球体,而地图通常是矩形平面,制图时必须完成这一转换,形成了多种投影方法,各有优劣,其中一种相对合理且美观的投影最为普及,用在了常见的世界地图上,这就是正轴等角圆柱投影,也叫墨卡托投影。
墨卡托投影的缺点在于变形较大,纬度越高,变形面积越大,越失真。所以,尽管俄罗斯的确是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也并非地图上显示那样,若将其挪至赤道附近会缩水不少。北极航道亦如此,看似遥远,实则航程较短。
除却经济成本,战略安全也是北极航道的突出特点。船舶行经北极航道,将避开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等传统咽喉要道,降低了地缘政治风险。当然,如今的国际形势下,这不能适用所有国家,仅从中国视角切入,多一种选择,便多一份可能,再好不过。
若站在更宏观的高度,那些传统咽喉要道即使长期和谐友好,也不能避免随全球化进程而来的“堵船”问题,大家都在路上,开一条新路更方便,而且就目前来看,新路没有海盗。

▲中国极地科考船穿越白令海峡

北极航道的劣势同样无法隐藏,最突出的当属海况。北冰洋只是海冰减少,而非海冰全无,每年仅有7月至11月适航,冬季,北极航道将会关闭。
未来若干年,海冰可能进一步减少,且进程加速。有研究机构估计,2027年夏季北冰洋海冰存在全部融化的可能。但是,想必我们都还记得泰坦尼克号,深知浮冰对航行安全构成的极大威胁,前些时日从宁波出港的货轮就为应对浮冰进行了加强改造。
只是改造后的货船仍不是专门设计的破冰船,目前,通行北极航道需要破冰船引航,而这些用于引航的破冰船较少,与如今成熟的航道差得太远。同样麻烦的,还有落后的基础设施,沿途缺少港口锚地,服务保障甚不理想。
一旦突发冰情,或是遭遇极地常有的极端低温,航行安全令人担忧。此前,在北冰洋上已发生多起冰困事故,值得关注警醒。
引航导航助航虽简陋,但该掏的钱还要掏,据悉,破冰船护航单次费用数十万美元,实质上是一笔不小的“过路费”。另外,由于针对安全的航行实践并不多,保险费是传统航线的3倍。

▲北极航道破冰船

综合分析,北极航道性价比很高。至于对北极航道难点的解决方案,也都在预期之中,特别是中国可能给予关键支持。
对于我们而言,战略突围非常需要,基建领域比较在行,科学技术追赶超越,加之面对产能过剩、工程饱和,对外投资极具战略意义的世纪项目是不错的选择。
技术层面,研发更智能的破冰船与冰情预警系统;规则层面,完善国际极地航行标准;生态方面,平衡航运开发与极地生态保护。当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北极航道将不再陌生。
打开格局,冰封的北冰洋亦是通途;不懈追寻,肃杀的“白色禁区”亦是蓝海。
(文内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