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当街自燃,我们的安全底线不能只靠“幸运”
昨天,一条视频刷爆了网络:一辆崭新的、号称“公路高铁”的理想MEGA(图片|配置|询价),价值50多万,就这么当街烧起来了,烧得那叫一个干脆利落,最后只剩个空壳子。
万幸的是,据说车里的人及时逃生了,车门能打开。

但这事儿,想想真让人后怕。咱们老百姓花50万买辆车,图的是啥?图的是科技、是舒适、是面子,但最最根本的,是图个安全,图个踏实。现在倒好,这“移动的家”直接变成了“移动的火炉”,这谁受得了?
一、车门能打开,竟然是“不幸中的万幸”?
这事儿最讽刺的地方就在这儿。一辆车烧没了,我们最先庆幸的居然是“车门能打开”,人能跑出来。这难道不应该是汽车设计最基本、最不容有失的底线吗?什么时候起,这成了需要“烧高香”的幸运事件了?
这就好比你去饭馆吃饭,吃完没食物中毒,你反而要夸这家店“真良心”。这逻辑不对啊!保证客人不被毒倒,不是开饭馆的本分吗?同样,保证车辆在极端情况下乘员能逃生,不也是造车的本分吗?
现在,这个“本分”竟然成了事件中最值得夸赞的“亮点”,这本身就很说明问题。它说明我们对电动车的安全焦虑,已经低到了什么程度——只要人能跑出来,就算是不幸中的万幸,车烧了似乎都可以“再议”。

二、电池安全,老生常谈,但每次都谈得心惊胆战
电动车自燃,理想MEGA不是第一辆,也绝不会是最后一辆。每次出事,厂家都会说“正在调查”,网友们也会分成两派吵翻天。但吵完之后呢?热度一过,好像什么都没发生。
可对那位车主,对所有MEGA的车主,以及所有潜在的电车消费者来说,这事儿过不去。那烧的不是一堆钢铁和电路,那是消费者真金白银的投入,更是对一家企业、一个品牌的信任。
电池安全,是电动车的“命门”。我们理解技术是在不断进步和试错中发展的,但这个“错”,代价不能由消费者来承担,更不能以人的生命为代价。一次极端事故,就足以击穿之前所有的华丽宣传和科技光环。
三、别总让消费者用真金白银和身家性命去“测试”
现在的智能电动车,功能一个比一个炫酷,彩电、冰箱、大沙发应有尽有,宣传起来都是“颠覆”、“革命”。但咱们是不是该回归到一个最原始的问题:作为一辆车,它的首要职责到底是什么?
是安全地把人从A点带到B点。这个核心职能如果打了折扣,甚至成了“开盲盒”(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火”),那再多的智能座舱、再酷的造型,都像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潮水一来,说没就没。
我们不能总让消费者充当“最后一环”的测试员。企业不能把还不成熟、没经过千锤百炼的技术,急匆匆地推向市场,然后让用户去承担未知的风险。这是不负责任。
写在最后:

理想MEGA这次“火”了,但愿这把火,能烧醒一些人。
· 烧醒车企:别光顾着在发布会上吹牛,请把最多的精力、最厚的用料、最严苛的标准,用在用户看不见的安全上。口碑的建立需要十年,但崩塌只需一瞬间。
· 烧醒监管:对电动车的安全监管,尤其是电池安全,必须走在前面,标准要更严,追溯要更狠。要用强有力的手,替消费者把好关。
· 烧醒我们自己:作为消费者,我们要用脚投票。当我们把安全作为购车的首要考量,而不是那些花里胡哨的配置时,车企才会真正地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我们希望下一次上热搜的,是电动车突破性的安全技术,而不是又一例触目惊心的燃烧。我们的安全底线,不能总靠“车门能打开”这种“幸运”来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