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海外电影节的奖项归属引发轩然大波。起因是白百何发布微博:"还能这么操作……"配"捂眼/捂耳/捂嘴"表情包。此次她主演的《春树》入围主竞赛单元,是其事业低谷的关键复出作品。莫名其妙的含糊表达,迅速引发全网猜测。随后有爆料称"沪圈资本施压评委文晏(华语导演、本届评委)要求将男主奖给王传君,并说一部电影不能同时获男女主奖"。最后,王传君果然获得了最佳男主角奖。

这场风波传得沸沸扬扬,几方人之间各种说法,不管是白百何认为被做局、王传君被沪圈力捧还是评委说没有偏袒,总之形成了一场罗生门大戏。

本来,在这场东京电影节影帝争议中,有三部华语代表影片《地母》、《春树》、《飞行家》都有露脸,共同角逐最高奖项金麒麟奖。《飞行家》的主演是蒋奇明,首次担纲男主角的他在这场始终保持沉默,反而是观众和业内同行为他鸣不平。从小配角一路杀出来的他,优秀的表现让他在外网被预测为是本届的得主。结果,白百何的公开质疑和王传君的获奖都成了舆论焦点,安静演戏的蒋奇明,在这场名利场的游戏无声无息,但这样的人,才真的不该被辜负。

白百何王传君争论不休,奖杯成烫手山芋
这场风波始于11月3日,白百何在微博发出那句意味深长的"还能这么操作……",配上三个别有深意的表情包。与此同时,她的朋友圈更是直接,更新了"得鱼忘筌"这个成语,还配了"过河拆桥"的漫画。

这些举动,简直就是在明晃晃地表达不满。紧接着就有匿名爆料传出,说是有沪圈资方给评委文晏施压,要求把最佳男主角奖给王传君,理由是一部电影不能同时拿最佳男女主角奖。虽然东京电影节组委会后来发声明否认有外部干预,但白百何提前回国、缺席闭幕式的举动,让这场争议更加扑朔迷离。等到11月5日王传君真的拿到影帝奖项时,他在领奖台上全程没有笑容,自称配得感很低,还特别感谢了白百何和刘丹。这些话在一场大瓜的传播之后,听起来格外微妙,好好的奖杯成了一个烫手山芋,拿也不是,不拿也不是。

11月6日晚,剧情进一步更新,白百何再次发小作文,解释她没有说王传君获得东京电影节影帝的事,一直说的是导演制片方他们。可是,又有人爆料王传君的老板发朋友圈:善良是选择,不是软弱。不回应不是好欺负,不要把礼貌当成撒野的阶梯。一场大戏,百转千回,吃瓜都吃不过来。

蒋奇明初次担纲男主演,演技依然受好评
只是,在这场喧嚣的争议之外,蒋奇明在《飞行家》中的表现本来应该值得更多关注。

这是他首次担纲电影男主角,就在片中从年轻演到老,塑造了一个痴迷飞行梦想的东北工人形象。外媒对他的表演赞不绝口,彩虹屁吹得很响,说他眼睛会说话,让观众相信角色的无畏源于对土地的热爱。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蒋奇明付出了很多。作为一个广西人,他硬是学会了地道的东北口音,预告里看他和东北籍演员李雪琴、董宝石对戏时毫无违和感。
虽然还没有见过这部电影的庐山真面目,想起《漫长的季节》里演哑巴傅卫军时的表现,零台词全靠眼神和肢体语言,却能把角色演得让观众念念不忘。

紧跟着的《边水往事》里的二流子、《我的阿勒泰》中的张凤侠蓝颜,他是一个个小配角码起来走到今天的。巧的是,最近一前一后两期播客,黄磊和李诞、罗永浩和编剧宋方金,都聊到了蒋奇明,说到他的演技迟早被人看到。没看过他的话剧的观众也能感受到,他出演每个角色都有的突破,这样用心演戏的演员,能够凭借首次主演的电影就闯入东京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值得为他高兴。

入围被争议模糊了焦点,实力派不该辜负
所以说,蒋奇明能够带着首次主演的电影入围A类国际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就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好事。纯粹凭借演技从配角一路杀出来,最终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认可,这样的故事本该被更多人看见。
然而现实却是,所有的关注都被白百何和王传君的争议吸引走了。有人说蒋奇明被做局了,有人说这是资本的游戏,还有人说评奖本来就不公平。在这场喧嚣中,唯独蒋奇明本人始终保持沉默,没有发过任何声讨或者抱怨。
这种安静,反而让更多观众为他感到不值。退一步讲,不得奖其实也没关系,因为都知道,入围就是肯定,入围东京电影节这件事情本身就已经是对他演技的最大肯定。可惜了,因为这场闹剧,属于蒋奇明的这份肯定被太多的场外因素模糊了焦点。在这个数据为王、流量至上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打磨演技的演员越来越少,像蒋奇明这样专注演戏的实力派,真的不该被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