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氢能产业在技术路线与安全标准中摸索前行,中国长三角腹地悄然落下关键一子。2025年10月,嘉兴发布全国首个《氢能产业标准图谱》,将制氢、储运、应用三大环节的300余项标准与区域产业布局精准锚定。这张“导航图”背后,是中国氢能产业从“野蛮生长”转向“规则引领”的破局信号——正如国际能源署报告所言:“标准缺失是氢能商业化的最大路障,而中国正在铺设新轨道。”
01 一张图谱,如何串起氢能“散落的珍珠”?
氢能产业链条长、技术路线杂,从制氢的“绿灰之争”到储运的“气固液博弈”,碎片化标准长期制约产业化进程。嘉兴图谱首次以三维架构破题:
横向覆盖制氢提纯、储运装备、燃料电池应用全链条,将光分解制氢隔膜材料、液氢储罐焊缝工艺等“卡脖子”环节纳入标准视野;
纵向打通“区域布局-企业梯队-技术标准”协同路径,例如针对长三角港口物流优势,专项制定集装箱式加氢站安全标准;
动态机制每季度更新技术指标,确保质子交换膜效率等前沿参数与国际同步更新。
这张图谱的实质,是将分散的“技术孤岛”编织成网。正如参与制定的专家所言:“它让企业知道该往哪里跑,而不是在迷雾中重复研发。”
02 为什么是嘉兴?一个示范区的标准突围样本
选择嘉兴作为首发地,绝非偶然。其底气来自三重支点:
资源禀赋——嘉兴坐拥长三角最大工业副产氢资源,年产能超2万吨,为制氢环节的“低成本验证”提供天然试验场;
产业根基:聚集国鸿氢能、重塑科技等头部企业,燃料电池电堆产能占全国20%,使标准制定具备量产实践支撑;
场景先行:全球首条氢能公交线(嘉善-金山)、中石化长三角首座液氢加注站等示范项目,为储运安全标准提供真实数据池。
更具开创性的是其“产研融合”机制:浙江大学氢能实验室直接对接企业痛点,将固态储氢合金材料寿命从500次充放提升至2000次,相关参数被即时写入图谱更新清单。这种“技术突破即入标”的敏捷性,正是传统标准体系难以企及的优势。
03 从“嘉兴标准”到“中国方案”的跃迁路径
标准图谱的价值,最终要落在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嘉兴规划了清晰的进阶路径:
短期攻坚(2025-2027):
填补液氢民用安全标准空白,推动国内首个液氢罐车团体标准落地;
联合上海、苏州建立“长三角标准互认区”,统一加氢站接口规范。
中长期突围:
争夺国际标准组织话语权:目前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氢能技术委员会中,中国专家占比不足15%,图谱将定向培育20名国际标准起草人;
输出“技术包+标准包”:借鉴光伏经验,在东南亚推广“绿氢制氨”技术时捆绑中国储运标准,避免重蹈“产品出海、规则受制”覆辙。
正如国际氢能委员会副主席所述:“谁制定标准,谁就定义产业未来形态。”嘉兴的探索,实则是为中国氢能争夺“规则定义者”身份的冲锋号。
氢能产业的竞争,本质是标准体系的竞争。嘉兴标准图谱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新能源战略的深层转向——从追逐产能规模到掌控规则话语权。当越来越多的城市拿起“标准导航仪”,中国氢能产业才有望跳出“技术领先却利润微薄”的怪圈,真正实现从“制造高地”到“规则高地”的惊险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