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专属厕所照见消费社会的裂痕

近日,南京德基广场被曝设立年消费满20万元会员方可使用的专属卫生间,迅速引发舆论哗然。据公开报道,该商场为高端奢侈品聚集

近日,南京德基广场被曝设立年消费满20万元会员方可使用的专属卫生间,迅速引发舆论哗然。据公开报道,该商场为高端奢侈品聚集地,此举被解读为对高净值客户的“尊享服务”,却在社交媒体上激起强烈反弹,被批制造“富人特权”,加剧社会不平等。公众愤怒并非源于对服务差异化的天然排斥,而在于基本公共空间被赋予消费门槛。厕所作为人类最基础的生理需求场所,一旦与消费能力挂钩,便触碰了社会公平的敏感神经。人们质疑:当连如厕都需“验资入场”,日常生活的尊严是否也成了可标价的商品?这种将公共资源私有化、等级化的操作,模糊了商业服务与公共伦理的边界。这一事件实则是消费社会深层矛盾的缩影。近年来,高端商场、会员制俱乐部、VIP通道等“圈层化”服务日益普遍,表面上是市场细分与精准营销的产物,实则悄然构建起一套以消费能力为尺度的身份识别系统。有观点认为,当“花钱买特权”成为常态,社会成员间的横向联结便被纵向切割,普通人不仅在经济上被边缘化,更在心理上感受到制度性的排斥感。尤其在收入差距扩大、阶层流动放缓的背景下,此类“显性区隔”极易点燃公众对公平正义的集体焦虑。值得警惕的是,商业机构在追求利润与客户黏性的同时,不应忽视其作为公共空间承载者的社会责任。商场虽属私有产权,但因其开放性和人流密集性,客观上承担着部分公共功能。若任由“消费即权利”的逻辑蔓延,将侵蚀社会共处的基本共识。解决之道并非否定差异化服务本身,而在于划定合理边界——哪些服务可以分级,哪些底线必须共守。例如,基础卫生设施、紧急通道、母婴室等涉及基本尊严与安全的空间,应坚持无差别开放。监管部门亦可考虑出台指引,明确商业场所中“不可分级”的公共服务清单。更深层的出路,在于重建一种超越消费能力的社会认同体系。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让一个人的价值由其购物小票决定。当“尊贵”不再等同于“高消费”,当服务的温度不因钱包厚度而变化,我们才可能在一个共享的空间里,彼此看见、彼此尊重。专属厕所照出的,不只是一个商场的运营策略,更是整个社会如何看待平等与尊严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