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新闻背后,其实藏着乌克兰战争一个“不能说的秘密”——乌军的真实损失,已经到了连国际红十字会都无法忽视的程度了。

40万人,是什么概念?不是40万人参战,是40万个家庭向红十字会请求寻找失踪亲人。而这个数字背后的巨大沉默,是战争最冷酷的统计学:一个个士兵不再归来,连“牺牲”都不能被正式承认,只能归于“失踪”,成为战场背后最诡谲的黑洞。
这份数据是红十字会驻乌克兰代表处在2025年4月发布的,根据他们的统计,至今收到的“失踪人员求助信息”多达40万份,而这些求助中大量是母亲提交的。
战争打到现在,每一个国家、每一个联盟、每一个士兵都知道乌军伤亡严重,但没人能、也没人愿意说出真相。而现在,红十字会的数据像是把布幕扯开一角,外界第一次听见,那些连遗体都没留下的“战损”,可能远比想象中要触目惊心。

当然了,乌克兰官方并未承认这个数据的军事含义。他们的做法其实早就被一些俄方专家点破。比如维塔利·基谢廖夫就说得很直白:这些所谓的“失踪者”很多实际上早已战死,只是乌方为了不给抚恤金,干脆把他们全登记成失踪。
更狠的是,俄罗斯塔斯社此前还爆出,“艾达尔”营在顿涅茨克地区搞了野战火葬场,阵亡士兵现场焚烧、就地掩埋,名字消失,身份抹除——失踪,这个词,成了他们最后的官方标签。
这种操作,熟悉乌克兰战争操作逻辑的人其实并不陌生。从2023年开始,乌方就已经习惯性地“低报伤亡”,各种“反攻成功”的宣传层出不穷,但每一波反攻背后,都是成千上万的年轻士兵被扔进火线,然后杳无音讯。
前不久的换俘现场,那一群拿着亲人照片的乌克兰母亲围着红十字会、围着俄方代表问“有没有见过他”,你很难用一句“情绪性素材”打发掉这种现场。

而这种“失踪式阵亡”,也正好解释了乌军为什么越来越撑不下去。兵源问题、征兵问题、轮换问题,全都绕不开一个字:空。兵力已经被消耗到枯竭的边缘,不得不急着和谈,不是乌克兰真的想停战,而是它打不起了。战场是现实,不是宣传片。
现实就是这样讽刺——这边德国刚刚拍板给乌克兰追加50亿欧元援助,那边英国BBC就曝光:俄罗斯靠卖油气,从战事开始到现在,反而赚了8830亿欧元,其中2280亿是来自乌克兰的“盟友”,也就是欧盟国家。这些国家嘴上说援乌,另一只手却在源源不断地给俄输血。
更讽刺的是,欧盟总共对乌克兰的援助才730亿欧元,还不够自己给俄罗斯买能源的钱的三分之一。你要说这是“利益至上”的典型,倒也不冤他们。
欧盟外交政策负责人卡娅·卡拉斯就承认过:他们现在还不敢动俄能源的“最严厉制裁”,一方面是怕冲突升级,另一方面就是现在俄油俄气太便宜了。

这边“敌人”打着仗,欧盟在那头却舍不得断粮,你说这场仗乌克兰怎么赢?
而现在局势发展到库皮扬斯克,又是一道分水岭。
这个城市对乌军来说,是哈尔科夫州整个北防线的“锁钥”——丢了库皮扬斯克,俄军就能大开正门,一路压向扎波罗热和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彻底打崩乌军防御体系。而现在,俄罗斯第121摩托化步兵团已经打进了这道门的门框上。
5月30日,俄军拿下库皮扬斯克北部的孔德拉绍夫卡村,直接切断了通往市区的P79公路。这个位置,离库皮扬斯克北郊只有1公里。这个距离什么概念?
加油站、仓库区、别墅区,俄军一个个推进,现在已经打到市区北端加油站了。这意味着——攻城战正式开始。

而库皮扬斯克这条北线防线,早在一周前乌军就开始往这里派特种部队,可惜的是,现在看来,这些特种兵没能挡住俄军的穿插渗透。
更致命的是这片森林。别看是自然地貌,但在军事上,它就是俄军最喜欢的“天然桥头堡”。俄军步兵借助森林掩护进入别墅区,一旦占据这些点位,不光能正面推进市区,还能侧翼包抄,最终目标是切断H26公路,这条路是库皮扬斯克通向西部的最后一根“呼吸管”。
一旦这根“管子”也被切断,整个城市的守军就成了“孤军”,说白了,坐等围歼。而库皮扬斯克的失守,将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带动哈尔科夫州的防线整体崩盘。
而乌军对此的回应,是试图修建一条新的防线——从哈尔科夫到扎波罗热,全长约350公里的新防御带。但建得了吗?有兵建吗?有工期吗?有后勤吗?

别忘了,现在的乌克兰不仅缺兵,连工程兵和工程设备都快调光了,很多地段还得靠民间志愿者帮忙堆沙袋。这种情况下临时修防线,说好听点是“未雨绸缪”,说白了就是临时抱佛脚。
更现实的是,顿巴斯已经失守大半。
卢甘斯克州基本落入俄军控制之中,而顿涅茨克超过70%的土地也已被俄军拿下。
而在俄军火力压制下,顿涅茨克的中部防线正在崩溃,南部也几乎要扫清。一旦俄军从顿巴斯全线突破,就可以顺势沿第聂伯河东岸南下,进一步压向扎波罗热,包夹乌军南线,打断基辅和前线的联系。
换句话说,现在已经不是乌克兰“要不要守库皮扬斯克”的问题了,而是俄军已经“正在拿下库皮扬斯克”。整个乌军正面临的,是一场体系性的崩溃危机。

这时候再去讨论“欧美援助够不够”、“是否还可以训练更多新兵”,都已经太迟了。40万失踪背后的残酷事实,不会因为宣传口径的变化而改变。打仗不是靠声明打的,不是靠会议打的,更不是靠外媒抖机灵打的,而是靠脚下土地、靠一个个站在战壕里的士兵硬撑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