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铁长龙在地底下穿行,四通八达,是城市一道道移动的不移动的风景。
从来在地铁的车厢里我是喜欢站着的,尽管已步入暮年失去了风景,不管有座没座。
因为城年轻,地铁里鲜见老者,尽是阳光朝气的人,还有那林林总总的诱人的广告,感叹不一样的城市的发展,看着不年轻的自己不免有许些自卑,于是就站着,似乎逐寻回那曾经拥有的风景。
每每总有人大叔大叔的喊着给我让座,你先行你先行,不能不说这城市文明着咧!
每每我总也坚持倚靠在车厢的栏杆,挺起着胸膛看着车在飞速的行进,不时也忘不了提醒老腰别弯曲咯!想着这不是自己应该有的样子,喜欢站着腰杆挺直时的气质和精神,想着站着站直了能否让老变的慢一些,想着站着看着有故事城的骄傲和自信,喜欢年轻的城和美丽的城的风景,站着的人是风景吗?如果是,那我愿意一直站着。
这座南方、靠海,毗邻港澳的、繁华的,有着二千多万人口的城,本来沒有城,也没有我,我喜欢它。
39年前,这座城向我发出了邀约,穿着海南岛人特有的塑料凉鞋,轻装的我,带着梦想的希冀来了。于是这城就有了我的地儿和我的身影,来了就没想着离开它。
那些年的我年轻,年轻的只有春天没有冬天,那些年的城年轻,年轻的天天是春天处处是风景,人热情,风也热情。
我喜欢这个城的空气的风的景的人,喜欢这个城的活力朝气和闯劲,喜欢和这个城一起唱歌和跳舞,喜欢为自己叫个好加个油,喜欢岁月把我熬,一圈圈一轮轮。

记忆中40年前我到的这个城,一踏足,即感到这地方很新奇很新鲜,有国内其它城市许多不一样的风,不一样的景,聚集着五湖四海,天南海北的人。
街上,金铺,面包屋,洋服屋,美容院,士多店,花店,水果店,相馆,茶馆,酒店,歌舞厅比比皆是,尽是五彩缤纷的专业店。公司、各类工厂企业也多如牛毛,商业经济和生活气氛浓郁。
大商场和高楼大厦很多,像三天一层楼,53层高的国贸大厦,楼顶是旋转餐厅,可俯瞰深港两地,每天总是接待数以万计的游客观光,也是市民的节假日的打卡地。
这城还有一条比北京长安街还长的路,叫深南大道。路上车很多,打车不叫打车,叫“打的”,“的士”很漂亮,招手即停,方便的很。
滿街也尽是大大的广告和各种街招。号称“经济寒暑表”的银行比米铺多的多,星罗棋布,中资外资的银行都有,银行内实行电脑存款,临街外面的自助柜员机上就可取款,持各银行卡的人也多,持卡也是身份的象征。商场和街头买东西还可港币支付,一些小巷子还不时有人小声地喊着换港币不,换港币不的。
这城市银行和证券网点有如千树万树梨花开,市民金融意识强,连农民和打工仔打工妹也知道股票、投资、保险、有价证券等。
街头专卖港货的水客很多,买水货的人还真多。街边卖报厅卖报卖卡的三五步一个,录像放影厅随处可见。街头上还有许多简易铁皮屋盖成的“长话市话电话厅”。那天,在路上走着走着,想老家了,于是掏出十块钱拨了一通长话,报了个平安。
各邮局包裹处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都是往内地寄紧缺物资的人,大包小包的,其中不少是港人给内地亲友寄物的。

联接罗湖口岸,若大,气派、繁忙的火车站终日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背着行旅包的,拎着大包小包来找工打工的。企业工厂公司举着各种牌子招工的,人、车将火车站广场挤的满满的。
每天咱都骑着自行车途经深南路上班,很高兴自已能成为特区人,身上也总忘不了在口袋里放入特制的《特区居民证》,居民证的照片还标着身高呢!想出关外和进入市区有它就行,无需像内地人那样每次到特区要申请边境通行证。进出关走特别快捷的通道。
到这个城之初最高兴的当数吃饭不用粮票,尽管吃饱,菜的品种丰富,布吉农批市场好大好大。穿也不用布票,不用肉票,及其它食品供应等票,市场啥都买的到,没有奇缺的商品。在单位饭堂还不时能吃到出口转内销的凤爪,猪头肉,猪腿,鸡翅,鸡腿等分割鸡肉等冻肉,以及光明输港牛奶等等,让初来乍到咱很是高兴,生活无忧无虑。
在这城里去到哪别人总叫咱“先生,先生的”,或者叫“某sir、某sir”,”老板、老板”的,颇感甚是亲切,这都源于来自河对岸香港吹来的风。
单位里的人都十分地文明礼貌,也不排资论辈和排外,只管干,不问你过去,不问人工资多少?从哪来?写字楼内大多都是西装革履的人,办事利索,快。是时的感觉是:做特区人真的很好!来了就不想走啦!
到一些同学朋友和市民家中坐坐,许多人家中都早早的装上电话,用上是时鲜见的电器,像电饭煲,电风扇,电视,热水嚣,电冰箱等,许多人早餐吃的是香港那边过来的酸奶、饼干、四方软面包、老婆饼,公仔面等。

在这个城愉快的工作着生活着,沒过几年在街上逛逛,许多先富起来的一族有了”大哥大”,更多的人腰间别了个”BB机”。而街上的人是一年比一年多,且大多都是年轻面孔的人。
持有银行信用卡的人很多,最早在全国银行中实行电脑存款,电话买卖股票,还有一条证券街,证券营业部如千树万树梨花开,买卖股票十分方便。
夜晚的特区甚是美丽,霓虹灯闪烁,车水马龙,深夜里还常常可见到歌厅赶场的人,还有夜下班的人。
大约到了1991年吧!这个城市新建了机场,咱回老家也无需辗转机场和乘车船啦!可以看到,来旅游、公干、商务的很多,街头处处都能碰到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面孔,南腔北调的人。
哎!以上是咱居住这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初期的镜头回放。如今想起来还令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再后来的这个地方有了高速公路,街区道路越修越宽,摩天楼,口岸等公共设施,各种旅游景区,公园等也越建越多,科技企业多,这城市是越发现代豪华,繁荣和兴旺,令人刮目相看。再后来,再后来这个城成了一线城市,超大型城市,就是现在人们了解到和见到的模样了。
岁月如梭,如今的我已不再年轻了,但精神尚存,我喜欢岁月把这城锤练成世界之都,却还有青春的冲劲和魅力。我喜欢这城的向上而生,喜欢这城的永无止境,喜欢这城的一切的一切。
这城,一个最不排外的城市。这城的光和影晃动着我无尽的深情。我无愧于来到这青春魅力奔腾的城,无愧于和这城的相知相爱相恋、碰撞和拥抱。
这城不负众望无愧于国人和世界,这城如灿烂的明珠闪烁荣光与傲骄,住在这城就像住在太阳和月亮里,住在这城总感觉年年是春天,天天吹着春风,没有这城,没有我,我愿永远守候伫望这座鲲鹏之城。
春风沸过的城啊!鹏城,青春活力之城,我的城。大鹏展翅的鲲鹏,高傲地飞翔,搏击长空,阳升腾,天蔚蓝。

它是世界摩天大楼第一城,是世界城市的天花板。“国贸”、“地王”、”京基100”、“平安大厦”、”华润大厦”、“汉京金融中心”、“赛格”、“深业上城”、“深湾汇云”、“深湾一号”……,每每走近鳞次栉次的,耸入云天的摩天楼下,我发现自己像只蚂蚁,很小很小。想想昨日的自己也只是这城市基石里的一粒砂子,也很小很小。不止摩天大楼,还有亚州最大的地铁站。
城的客厅市民中心广场微笑地迎接着它的客人,我欣然步入其中,街头处处花团锦簇草木一丛丛,争相斗艳的鲜花如期而至,花前路过,身体也沾染花香。再看街市道路铺满大理石,整洁干净,马路上车水马龙。一路顺风走过,平坦舒心暖和。
通往地铁的地下通道像个展览馆,站台站内漂亮如酒店的接待前堂,那像花园般的城市大道周道如砥,犹如长长一条丝飘带穿越城中,我比近悦远来的任何人都激动。
太阳照射着幢幢、栋栋、鳞次栉比的高楼,灵性的人们迎着阳光和希望向上而生,满城赶路行走的都是春风荡漾的年轻人。楼呀地呀树呀花呀都会笑,墙呀候车亭呀车身呀也会说话。夜晚的灯光秀迷人。人与世界,和谐、交融、美好,尘世安暖,好的心情都给了这座城了。
想想这城先前不是这个样子的,想想以前的我是土气和单纯的,这城是愈变愈发的漂靓,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有点恨自已这个年龄,恨自已来到世上着急了点。
这城市以前就是个南边的小小渔村,我是那年早早赶海到来的人。城市建市才四十多年,创造了许许多多人们乐见的、赏心悦目的好事物好城好风景,这是这个城市良好和飞速发展的一个标记和时代的缩影,这是国家和这个城市人民的幸甚。它一直在追赶时间,生活的我们也是。

街心一处竖立着曾为这座城市画圈的慈祥老人的画像,曾经的我就在离画像不足百米漂亮的写字楼内上班。一次又一次来到大大的画像前,站立,低头,黙哀,心中黙黙地悼念,十分地感谢这位老人,没有他,哪有这城和咱的今天,我也怀念昨天和昨天那个热血的自己。这城一直都在变,唯独这张画像四十多年一直不变。
自在恰如风,笑里有清风。我住城的西部半岛,常常到繁华的市区走走后,我没急着往家赶,而是欢天喜地逛了逛城,一张颐年卡打发了我大半天的时光,我把美景和美好定格在手机里,和感动一起装进我温暖的心间。
啊!我喜欢的城。这个城就是毗邻香港的深圳,简称鹏城。
作者简介
黄观生,写作生涯40多年,曾任《中国城乡金融报》记者,在《中国城乡金融报》、《金融时报》、《金融早报》、《海南日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晶报》、《蛇口消息报》、《南方都市报》、《万宁时讯报》及《中国农村金融杂志》、《金融文坛》、《农银融媒》及《感恩岁月》、《深圳文学》公众号等发表新闻及文学作品4000余篇,退休后笔耕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