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这几年,我遇到过不少这样的学生:对自己的优势、短板没概念,对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发展路径一知半解,眼看要毕业,面对“找什么工作”“能找什么工作”的问题,只能一脸迷茫。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能帮你理清方向的工具——“三叶草模型”。这个模型是古典老师在2011年提出的,其核心很简单,就是通过梳理“兴趣、能力、价值”三个维度,找到它们的交集,这个交集往往就是最适合你的职业方向。

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我把这三个维度翻译成了更直白的问题:
兴趣:我喜欢做什么事?
能力:我能做好什么事?
价值:我想一直做什么事?
听起来是不是很容易?但其实真正要理清这三个问题,绝不是“靠想”就行,必须要有具体的事实作为支撑,不然很容易陷入“空想式规划”。
下面我就帮大家拆解一下,每个维度该怎么找“事实依据”:
第一片叶:兴趣——找到“能让你全情投入”的事。这里说的“兴趣”,不是“偶尔想试试”的新鲜感,而是“只要做起来,就会忘了时间”的投入感。比如有人喜欢做PPT,不是简单堆文字,而是会琢磨排版、配色、逻辑,哪怕只是帮同学做一份课程汇报的 PPT,也会花好几个小时打磨细节。这些“愿意投入时间,做完会有成就感”的事,才是真正能支撑你长期走下去的兴趣。第二片叶:能力——找到“你已经做出成果”的事。“我能做什么”,不是“我觉得我能做”,而是“我已经做成过”。比如你说“我能做服装设计”,如果只是“学过相关课程”,说服力不够;但如果加上“曾获全国‘虎门杯’国际青年设计(女装)大赛金奖”,这份能力就有了实打实的证明。所以梳理“能力”时,一定要找“有结果”的事——不管是比赛获奖、项目成果,还是帮别人解决问题后得到的认可,这些都是你的“能力证据”。第三片叶:价值——找到“你觉得有意义”的事。“想一直做下去的事”,核心是“价值认同”这件事不仅能得到别人的认可,更重要的是你自己觉得“有意义”。比如有人做公益项目,不仅能获得社会的肯定,更重要的是每次帮到别人时,他都会觉得“自己的工作能真正帮到别人,很有价值”。这种“别人认可+自己认同”的双重价值感,才是能让你长期坚持一份工作的核心动力。当你把“喜欢做的事”“能做好的事”“想一直做的事”都梳理清楚,找到这三者的交集,你的职业方向就会清晰很多。
现在拿出一张纸,试着写下自己的“兴趣证据”“能力证据”“价值证据”,说不定写完你就会发现:原来自己的职业方向,早就藏在这些具体的经历里了。
划重点
1.三叶草模型
兴趣:我喜欢做什么事?能力:我能做好什么事?价值:我想一直做什么事?2.要以事实为依据
兴趣:“全情投入 + 有成就感” 的事;能力:“已做出成果” 的事;价值:“别人认可 + 自己认同有意义” 的事——END——
专注化解职业困境,助力你的职场成长
作者简介:黑碳包,BCC全球生涯教练、GCDF全球职业规划师、就业指导师、FDW教学技巧引导师、KAB/SYB创业导师、三级拆书家。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就业赛道金奖指导教师;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成长赛道银奖指导教师。
专注于职业规划咨询、个人成长教练和教学技能提升的资深导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个人成长》等课程,独立完成包括《关键对话》《影响力》《职场影响力》《刻意练习》《认知天性》《微习惯》《非暴力沟通》《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终身成长》《认知觉醒》《敢于冲突》等 百余场拆书活动。课程设计注重实用性和互动性,帮助学员在认知觉醒、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等领域实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