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原生家庭魔咒:你不敢幸福,是因为总想拯救父母

为什么你总在感情、事业中重复相似的痛苦?为什么你总觉得自己不配幸福?这一切,可能都源于原生家庭的“共生绞杀”与“人格敷衍

为什么你总在感情、事业中重复相似的痛苦?为什么你总觉得自己不配幸福?

这一切,可能都源于原生家庭的“共生绞杀”与“人格敷衍”。是时候把父母的痛苦还给父母,把自己还给自己了。

很多人在焦虑时会问:为什么我总在重复相似的命运?是命运不好?属相不好?还是手机号码不好?

其实,谜底往往藏在我们的原生家庭里。

你有没有听过父母这样的诉苦?

“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

“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离婚了。”

“我们很穷,你要懂事。”

这些话语,表面是倾诉,实则是将成年人的痛苦转移给孩子。一个孩子,怎么可能解决大人的苦难?事业挫败、婚姻矛盾、人际关系……这些本不该由孩子承担。

然而,孩子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幻想:我应该做点什么,让父母幸福。于是,他们试图背负起父母的痛苦,却发现自己无能为力,最终活在愧疚之中。

这种亲子关系,本质上是“倒置”的。

正常的亲子关系,是父母保护孩子成长。而倒置的关系,却是孩子在扮演父母的角色,照顾自己的父母。心理学称这种现象为“缺位”,这样的孩子被称为“小大人”。

一个真实案例:

一位在上海工作的女性,30多岁,高学历、高颜值,世界500强企业任职,却经历了三次婚姻失败。

她来做心理咨询时,我们发现了背后的秘密:

她三岁时父母离异,母亲独自抚养她,常说:“我所有的苦都是因为你,你要争气,你要出人头地。”

母亲每天都要和她视频,分享所有生活细节。

如果她不配合,母亲就会焦虑、痛苦。

她习惯了迎合母亲,却不敢真正拥有自己的生活。

她潜意识里认为:妈妈在受苦,我怎么敢幸福?我的快乐,是对妈妈的背叛。

这就是“共生绞杀”——没有边界的关系,让孩子无法活出自己。

更可怕的是,母亲已去世三年,她却依然被这种模式控制着。

为什么我们总在重复相似的剧情?

因为我们在无意识中“人格敷衍”——复制父母的行为模式。

小时候被父母打骂,长大后就打骂自己的孩子;小时候被逼着吃饭,有了孩子也逼他们吃更多。

我们以为自己不会成为父母那样的人,结果却活成了他们的翻版。

这样的孩子长大,往往有三个特点:

1. 不敢幸福

总觉得父母还在受苦,自己没资格快乐。快乐,成了对父母的背叛。

2. 过度承担

一看到别人受苦,就想做点什么,结果让自己活得特别累,一遇挫折就自我攻击。

3. 讨好型人格

容易忽视自己的感受,总在关系中讨好别人,不知如何做自己。

你还打算拯救父母吗?

很多人不自觉成为父母的“拯救者”,只为减轻自己的负罪感。

但一旦你试图拯救父母,你就“越位”了——你成了父母的父母,他们反而成了孩子。

这种倒置,只会让家庭更痛苦。

父母的伤痛,我们无法背负。他们有自己的路要走。你可以心疼,但不要企图拯救。这也是一种“自恋”——因为实际上,你无能为力。

什么是“课题分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课题。不要干涉别人的因果。

接纳父母的命运,允许他们做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尊重。

我们需要做的,是改变自己,创造自己的幸福,而不是把痛苦掰成两半,传给孩子。

如何斩断原生家庭的魔咒?

这需要深入的心理学疗愈,也需要时间、耐心和学习。

但只要你开始“觉知”,改变就已经发生。

以前你不知道这些心理逻辑,处于“无名”状态。

而现在,你明白了:原来我在人格敷衍,原来我被父母的情绪淹没。

成长,就从这一刻开始。

最后,我想对你说:

这么多年,你辛苦了。

是时候把父母的还给父母,你也是可以做小孩的,你也是需要被爱的。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把自己还给自己,把别人还给别人。

---

点赞、分享,帮助更多被困在原生家庭中的人。

成长,从觉知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