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日媒关注:中方愤怒正在升级,引发高度关注

当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答辩中抛出“台海有事”可能构成“存亡危机事态”的论调时,东京政坛的喧嚣声中,中国外交部14日发布

当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答辩中抛出“台海有事”可能构成“存亡危机事态”的论调时,东京政坛的喧嚣声中,中国外交部14日发布的一则安全提醒,如同一记重锤砸向中日关系的脆弱神经——中国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这场外交风波的烈度,远超近年任何一次中日摩擦。

一、中方三记重拳:从召见大使到全民预警

13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当面召见日本驻华大使金杉宪治,要求高市撤回涉台错误言论。这场会面没有外交辞令的周旋,孙卫东直接定性“性质影响极其恶劣”。这种直截了当的批评,与2023年8月因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召见日本大使时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当时中方仅提出“严正交涉”,此次却升级为“严正交涉+强烈抗议”。日本政府内部人士私下承认,此次抗议的“分量明显更重”。

外交部的动作尚未停歇。14日,中国驻日使馆同步发布通知,将日本领导人的涉台言论与在日中国公民人身安全直接挂钩。这份通知没有使用“可能”“或许”等模糊表述,而是明确指出“给在日中国公民人身和生命安全带来重大风险”。这种将政治表态与公民安全直接关联的做法,在中日外交史上极为罕见。

二、国防部亮剑:解放军的“铜墙铁壁”警告

就在外交战线交锋正酣时,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蒋斌14日抛出更震撼的表态:“日方若不深刻汲取历史教训,胆敢铤而走险,甚至武力介入台海局势,必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铜墙铁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付出惨痛代价。”这番话没有外交场合的克制,而是带着军事外交特有的锋芒。

蒋斌的发言直指日本政客的认知误区:将台海问题与自身安全捆绑。他强调,日本领导人的涉台言论“粗暴干涉中国内政,挑战战后国际秩序”。这种表述将问题从双边争议提升至国际秩序层面,暗示日本若继续越界,将面临超越中日关系的国际责任追究。

三、从外交到民间:安全预警的连锁反应

中方的三记组合拳迅速引发连锁反应。日本旅游业首当其冲,大阪、东京等地的华人旅行社接到大量咨询取消行程的电话。在日华人社群中,安全防范指南开始刷屏,从避开政治集会区域到随身携带应急物品,细节指导堪比战地生存手册。

这种全民预警的背后,是中日关系信任度的持续下滑。2023年日本智库“言论NPO”的民调显示,认为中日关系“良好”的日本民众仅占10.2%,创历史新低。而此次高市早苗的涉台言论,被在日华人视为“将民间友好基础彻底掏空”的举动。一位在东京经营中餐馆的老板直言:“现在店里连日本顾客都在讨论‘要不要去中国旅游’,这种氛围下,谁还敢带孩子来日本?”

四、历史棱镜下的当下:从甲午到台海的认知错位

日本政客的涉台言论,暴露出其历史认知的严重偏差。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时,日本将此视为“文明开化”的功绩;二战后《开罗宣言》明确台湾归还中国,日本政府却长期以“地理邻近”为由暗藏野心。这种将侵略历史美化为“贡献”的思维,至今仍在部分政客脑中根深蒂固。

高市早苗的“存亡危机事态”论调,本质是日本右翼势力推动修宪扩军的借口。其逻辑链条清晰:制造外部威胁→渲染国家危机→推动修宪解禁集体自卫权。但这种把中国合理维权行为歪曲为“威胁”的叙事,在国际社会越来越缺乏市场。马来西亚战略研究所学者指出:“当日本还在用冷战思维看待台海时,中国早已用‘命运共同体’理念重塑周边关系。”

结语:警惕历史循环,还是开辟新局?

中日关系的脆弱性,源于历史问题与现实利益的双重纠缠。高市早苗们的挑衅,或许能在国内政治中博得掌声,却将两国推向更危险的边缘。中国此次从外交到国防的全链条回应,传递的信号清晰无误:在涉及核心利益问题上,没有任何妥协空间。

当日本政客沉迷于制造“中国威胁论”时,他们或许忘了: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中“中日两国人民应世代友好下去”的承诺,才是两国关系最珍贵的遗产。历史不会重复,但总是押着相似的韵脚——是选择重蹈军国主义覆辙,还是开辟和平共处新局,答案不在东京的国会山,而在每个决策者心中的天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