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了,这下全世界都看到了。”
11月12日消息,俄罗斯首款国产AI人形机器人“艾多尔”(Aidol)日前正式亮相。就在它向观众挥手的瞬间,意外发生了——机器人突然失去平衡,重重摔在地上。零件散落,工作人员慌忙上前遮挡,场面一度混乱。

视频迅速在全球社交媒体上疯传,调侃声一片:“是不是喝了伏特加?”“这一摔还挺像人的。”


从视频中可以看出,该机器人走路的样子确实一言难尽。

据开发团队称,“艾多尔”基本采用俄罗斯国产零部件打造,是拟人机器人的先进范例。这款机器人具备对话、情绪识别及并能够离线工作。所有语音处理均在设备端独立完成。Aidol开发商、俄罗斯机器人公司Idol将摔倒事故归因于校准问题,并强调Aidol当时仍处于测试阶段。
这次摔倒事故无疑引发了外界对俄罗斯机器人产业技术成熟度和国际竞争力的广泛关注。
▍从太空英雄到舞台新秀:俄罗斯机器人的荣光与落寞
事实上,作为欧洲传统的重工业大国,俄罗斯是全球最早研发人形机器人的国家之一,还曾开发出全球首个进入国际空间站的人形机器人——费多尔。

身高1.8米,重约160公斤,造价超过3000万人民币的“费多尔”,展现了俄罗斯在机器人领域的深厚积累。2019年,在国际空间站的3天里,它完成了6项测试任务,包括在失重环境下拧螺丝、连接电缆等精密操作。
2000年,俄罗斯国防工业高级研究基金会与紧急情况部委托安卓技术公司开发用于灾难救援的机器人,并在2014年前后推出了“SAR-40L”。这款人形机器人在加加林宇航员培训中心进行了多年测试,能完成50多种太空作业。
“费多尔”机器人具备双手持枪射击、自主学习、自主行动等功能,可执行火力支援任务。“费多尔”可以站立,四处走动,爬行,做俯卧撑,跌倒后站起来,使用工具和通过头部的摄像头“查看”四周情况。

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俄罗斯就开始了相关探索。2013年俄罗斯先期研究基金会(H)启动“费多尔”(FEDOR)项目。2014年,时任副总理德米特里·罗戈津亲自推动FEDOR项目。2015年1月,“费奥多尔”方案呈交普京总统,展示的持枪射击和车辆驾驶能力引起高度重视。当年12月,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第749号总统令,成立国家机器人技术发展中心,专门统筹军用与特种机器人研发。
从能在太空工作的“费多尔”,到在舞台上摔倒的“艾多尔”,这种巨大反差让人不禁要问:这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国家战略与制裁枷锁:一场“跛脚”的突围
俄罗斯在人形机器人领域选择了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在西方制裁持续加大、技术资源受限的背景下,俄罗斯形成了一套以军事和航天需求定义技术优先级、以国家资源集中投入推动研发的创新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有其显著优势。通过国家层面的资源整合和任务导向,俄罗斯能够在特定领域实现重点突破。“费多尔”机器人的太空任务就是这种模式的成功例证。在国际空间站的特殊环境下,“费多尔”成功完成了一系列技术验证任务,证明了俄罗斯在极端环境机器人技术方面的实力。

然而,这种模式也面临着严峻的结构性挑战。俄罗斯能源依附型经济结构对其科技创新投入形成了明显制约。在机器人这类需要持续大规模投入的高科技领域,有限的创新投资极大地影响了技术迭代速度和系统完善程度。
西方不断升级的科技制裁更是雪上加霜。在芯片、算法、金融等关键领域,俄罗斯面临着严重的技术获取障碍。这些限制不仅影响单个产品的性能表现,更对整个产业的技术生态建设造成了深远影响。
尤为关键的是,俄罗斯至今尚未建立起通过市场逻辑为机器人产业聚集资本和资源的良性机制。由于缺乏成熟的商业落地场景和明确的盈利模式,社会资本对机器人领域的投资意愿有限,导致产业难以形成自我造血能力。这种状况进一步加剧了俄罗斯机器人产业对国家投入的依赖,形成了一种非良性的循环。
从更深层次看,俄罗斯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困境反映了其整体经济结构转型的挑战。如何在保持技术自主性的同时,建立开放创新的产业生态;如何在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同时,培育市场化、商业化的应用场景,这些都是俄罗斯机器人产业亟待解决的系统性难题。
▍全球竞赛中的俄罗斯:边缘者还是伏兵?
在当前全球人形机器人的激烈竞争中,俄罗斯的地位显得颇为特殊。当美国、中国等国的人形机器人企业频频获得巨额融资时,俄罗斯似乎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然而,基于对其技术实力和发展模式的深入分析,简单地将其定位为“落后者”可能是一种误判。
俄罗斯凭借其扎实的系统工程能力和坚定的国家意志,在资源受限的条件下仍然能够产出具有特色的技术成果。在当前全球人工智能和大语言模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俄罗斯正在通过“数字经济国家项目”推动军民技术的双向转化,试图将军事领域的技术积累外溢至民用领域。虽然目前成效尚不显著,但这种发展模式,为其他面临类似技术约束条件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在机器人技术领域的坚持并非孤立现象,而是其整体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临外部环境压力的背景下,俄罗斯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视为维护技术主权、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这种战略定位保证了相关领域能够获得持续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
从全球竞争格局的角度看,俄罗斯可能不是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领跑者,但绝对是不可忽视的参与者。其基于现实约束的技术创新路径、强调实用导向的产品开发理念,以及在极端环境下的技术验证经验,都构成了独特的技术优势。这些优势在特定应用场景下,很可能转化为独特的竞争力。
▍结语
俄罗斯的人形机器人发展历程,折射出一个技术大国在新时代的转型困境。在资源受限的环境下坚持技术探索,这种"在约束中创新"的经验值得研究,笔者认为,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为全球机器人产业提供了独特的参考样本。
这或许就是这个时代的现实:技术竞争不再只是实验室里的较量,而是关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乃至文明存续的战略博弈。在这场博弈中,有人领跑,有人追赶,有人另辟蹊径。
对于一个曾经把人形机器人送上太空的国家来说,在地面上摔一跤,可能真的不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