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出轨后回归的人,最容易在这个坑里跌倒

人们时常以为,只要出轨的人回归家庭,故事总能迎来过得去的结局。出轨的人松了口气,以为一切都能重来;被出轨的人多少得到安慰

人们时常以为,只要出轨的人回归家庭,故事总能迎来过得去的结局。

出轨的人松了口气,以为一切都能重来;被出轨的人多少得到安慰,以为爱终于战胜了背叛。

他们都忽略了,修复不是在回归的那一瞬间发生,是在这一刻才刚刚开始的。

回归不是终点,是对关系的再一次考验。

双方必须面对的不仅是看似已经过去的背叛,更是早已潜伏在关系里的问题:夫妻间的疏离冷漠,被压抑的情绪,遭到忽视的需求……

在重重挑战之下,不犯点错误交些学费才不可能。

那么出轨回归的人,他们最容易犯下的是怎样的错误?

没有直面出轨的心理动因,回归便很可能只是换了场景的重蹈覆辙。

之前踩在什么坑里,现在还会跌在同样的地方。

出轨不是“好人”突然变成了“坏人”的道德滑坡,回归也不是这个过程倒过来。至始至终,做出不同选择的都是一个人,是个人情感需求与夫妻之间相处模式交织、影响的结果。

即便回归了家庭,如果出轨与被出轨的双方都没能透彻理解问题所在,针对矛盾核心进行解决,就只是同一套剧本换了场景,终究会上演同样的结局。

因此,修复的关键不在于痛哭流涕得多真诚,或低头服软说了多少好话。

真正的悔改是理解,理解自己为何在亲密关系中迷失,为何选择用和外人越界来对抗感情里的压抑,为何总在家庭与婚外关系之间摇摆……这样的理解不是出轨的人给自己找借口,需要犯错的人对错误进行真诚反思,而不是为了挽留另一半暂时低头,说些自己并不相信的甜言蜜语、赌咒发誓。

无法对自己诚实的人,更无法对伴侣诚实。

出轨这个行为所逃避的不仅是婚姻,也是出轨者自身内在未被整合的部分。

关系的弥合要重建的除了日常生活里的秩序,也需要建立新的心理秩序,婚姻中的安全感来自夫妻双方都能被彼此所看见和接纳。

修复不是伏低做小,原谅也不只不提旧事,更在于两个人选择一同面对关系中的盲点,生成全新的相处模式。

如果做不到,就很容易陷入“越努力越糟糕”的轮回困境。

回归者可能也真心相信自己在竭力弥补,可未被觉察和修正的内在驱动力却让这样的努力带来的不是对双方的疗愈,而是更多的猜疑与不安。

要打破这一恶性循环,就需要剖开悔过行为的表象,深入研究出轨者内在的心理动力。

根据出轨的不同背叛动机,他们在回归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可以分为典型的几类:

为寻求自我价值而出轨的“乞讨”者

有一类人出轨不是为寻求美色或刺激,却是为了寻求被认可的感觉。

或许是从童年开始,他们就习惯于将自我价值与外在表现(如成绩,对父母的顺从)等进行捆绑,这一类出轨者的内核空虚且破碎,自己价值绑定在他人目光上,只有在外界投来注意,提供赞美与关注时,他们的自我价值感才能短暂地充盈膨胀。

但在漫长的婚姻里,伴侣的注意力当然不可一直停留在他们身上。

另一半有自己的事业要发展,有柴米油盐要操心,如果有了下一代更是要担十二分的心,再也不可能有恋爱时期的全心全意地夸奖与瞩目。

这本来很正常,人生每个阶段的注意力分配本就不同,只需要夫妻双方进行相应地调整与平衡。

只是对于内核不稳的人来说,他们的心是空洞的,一刻都不能忍受填充物的缺失,如果婚姻里不能提供,就会向外寻求。

可能是靠年龄带来的阅历吸引年轻异性,享受对方的崇拜眼神;

也可能是用编出来的苦情戏码博得他人的怜惜,沉浸在受害者的角色里;

他们想要一面魔镜,只映照出理想的自我,好让自己顾影自怜。

在回归之后,这一类自我价值的“乞讨者”大多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只是把寻求认同的对象从第三者换回了伴侣。

这一类出轨者的回归比起悔过,更像是一场表演。

他们在意的是自己做什么才能收获另一半的认可,而不是你的感受如何。

出轨者或许看起来非常真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顺从与勤勉,交出手机密码、报备行踪、包揽家务、对要求百依百顺……但对方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潜藏着按捺不住的情绪,仿佛时刻在问:我都做到这个份上了,你该认可我的悔意,承认我的努力了吧?

可当下的被出轨者自己都陷入创伤的泥淖,安全感尽失,又哪来的余力给出出轨者想要的原谅与赞赏,来喂养对方那脆弱不堪的内在呢?

当出轨者一心寻求伴侣的认可时,他也没法和被出轨者的痛苦共情,反而会感到挫败、委屈,觉得自己该做的都做了,得不到满分也该有个及格分,还想让我怎么样?你的痛苦正在妨碍我取得认可,这让我无法忍受!

出轨者的内核支撑不了自己,因此承受不了来自伴侣的任何“负面评价”,哪怕那只是另一半对所受痛苦的真情流露。

他没有在修复关系,反而在利用这个行为博取注意力,迎合出轨者自身的需要。

出轨者需要拿出勇气直面自己内在的空洞,学会让价值感在自身进行内循环而不是一味向外索取,否则伤口永不会愈合。

为逃避冲突而出轨的沟通无能者

这一类出轨者是沉默的,看似坚固的顽石,实则是一触即碎。

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有着深深的恐惧,始终在寻找安全的角落让自己躲进去,好让自己不必承受情绪的波动,不必面对来自任何人的责难。

他们可能成长于不允许表达负面情绪,又或是一有矛盾就吵个天塌地裂的家庭里,在这一类出轨者的思维中,两人之间产生冲突就等于危险,等于自己会被遗弃。因此他们学会了压抑自己的需求,隐藏负面情绪,乃至于在任何可能引发不快的议题面前装死,避而不谈。

可婚姻里怎么会不存在冲突呢?

当夫妻两人之间不可避免的差异与分歧浮现时,他们不会将其视为需要共同面对、想办法解决的问题,而是视作对自身安宁的“威胁”。

伴侣因为某件事而产生的抱怨,在他们听来是对自己的人身攻击,是在指责自己有哪里没做好;

伴侣提出自己的需求,也被他们解读为没事找事;

伴-侣渴望的深度沟通,在他们看来则是毫无必要的上纲上线,过日子哪有那么多东西好说?

面对另一半的需求,他们总是选择消极抵抗,沉默以对,减少在家的时间,将注意力转移到工作或爱好上。

这一类出轨者会把婚外情当作温柔乡:不需要沟通,没有要承担的责任,一切都被简化为纯粹的欢愉和情感共鸣,有哪里不顺心只要甩掉对方就好。

而在谎言败露,选择回归的时刻,他们又不得不一头撞进自己最害怕的噩梦里——由他们亲手制造,无处可逃的最高级别冲突。

他们不想吵,但又没有理由阻止另一半对自己发难,谁叫自己出轨了呢?

于是,这一类出轨者内心里根深蒂固的逃跑程序又启动了。

他们害怕来自伴侣的质问,更害怕自己无法掌控的情绪,来自伴侣的愤怒、失望、痛苦……汹涌澎湃的情绪映衬着他承受不了的羞愧与无力。

他们会犯的错误就是一味追求表面上的平静,不顾冲突是疗愈的必经之路,为了回避冲突而拒绝沟通。

每当另一半试图谈论自己受的伤,想要知道真相,他们的第一反应总是以安抚为名的转移话题,避重就轻:

“别再提了,只会让我们都难过。”

“说再多有什么用?改变不了事实,过去都过去了。”

“往前看,别想太多,日子能过下去就得了。”

他们太习惯于在关系中用表象掩盖问题,对冲突视而不见。

可婚姻的修复最需要的恰是愿意承受冲突和情绪,直面伤口的勇气。

出轨者误以为不谈就不会痛苦,可实际上,不谈才让痛苦无法被消化,难以释怀。

被压下的情绪不会凭空消失,只会在日常的点滴里逐渐渗出,让关系进一步溃败。

他们无法理解,对被背叛者而言,一同谈论创伤是重构认知的必要方式;

情绪的释放更是排出心理毒素,避免创伤内化的关键途径。

另一方面,对冲突的回避也阻断了他们自我反思和成长的可能性。

导致出轨的根本原因,即出轨者在婚姻中处理分歧的能力不足,需要在夫妻俩激烈的观点碰撞中才能够被看见和承认,随后被修正。

当出轨者学会在情绪的浪涛之间稳住自己,不再逃跑,对伴侣说出:“是的,我在这里,我在听着,你的感受都是合理的”,才算开始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以此为起点学会更成熟的关系互动方法。

为权利欲而出轨的操纵者

还有一种人,他们出轨了,但并不把这样的错误太当回事。

在他们心里烙印着根深蒂固的优越感与特权思想,坚信规则是为他人设立的,管不着自己。至于回归家庭,不过是战略性撤退,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舒适的权宜之计罢了。

他们看待出轨,只有少许被发现后的懊恼,以及对打破了左拥右抱幻想的愤怒。

由于这一类出轨者回归的核心驱动力是自我利益最大化,他们会犯下的错误是把悔过当成交易,甚至当作对另一半的“恩赐”——我都对你服软了,回到你身边了,是你赢得了我,第三者只能干瞪眼,我对你这不是够好了吗?你还想怎么样?

他们可以表现出惊人的“诚意”:频繁道歉,用物质弥补,赌咒发誓……但在表演背后的目的不是对伴侣的关心,只为了尽快换取他们想要的结果,也就是伴侣的原谅和关系“正常化”。

他们把回归视为“服刑”,觉得自己只要完成既定的赎罪程序,就有资格要求恢复先前的家庭地位与权力。

一旦“刑期”超出他们预期,表面上的耐心就会转为不耐烦,甚至以冷漠和施压来催促另一半“原谅”自己。

和出轨的原因一致,他们永远将自身感受和需求置于关系的核心,把伴侣的痛苦工具化,只是视为实现自身目标的障碍:

伴侣的情绪反复,崩溃和指责都是在挑战他的权威;

追问细节,要求透明化行程都是对他耐心的消耗。

只要他们认为自己的赎罪已经足够,便会迫不及待试图夺回关系里的主导权。

这样的回归,最终只会变成另一套权力的博弈。

不管是以上哪一种类型的出轨者,他们犯错的根源都在于对自我觉察的缺乏。出轨正是这些未被觉察的心理需求在亲密关系中现形的方式。

回归不代表着自动的成长,如果回归的出轨者不能和伴侣一起直面驱动自己偏离正轨的力量,那身体回来了,心未必能回到家里。

修复的意义也就在于此,不是简单说出原谅就完了,是应该成为夫妻共同觉醒、一同成长的契机。

关系的修复,也是自我的修复;

在修复夫妻彼此的信任之前,更要先修复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出轨的终点不一定是分离,修复的起点一定要是觉察。

-END-

本文首发知乎平台:陈曼、王筱、张妍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