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毛主席让叶剑英找个人,并嘱咐无论他犯了什么错,也要给安排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特地跟叶剑英说,让他跑一趟广东,去找个人。并且交代,不管这个人以前有啥过错,都得给他找个活儿干。这家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特地跟叶剑英说,让他跑一趟广东,去找个人。并且交代,不管这个人以前有啥过错,都得给他找个活儿干。

这家伙到底是谁呢?为啥能让毛主席这么看重?

【蒋介石“铁通计划”,红军处于生死存亡之际】

1934年的时候,国民党打算搞起一个“堡垒策略”,就是把战术改变一下,在江西的苏区周围建起一大堆碉堡,这些碉堡硬得跟石头似的,既能用来防守,也能作为进攻的起点。

这种策略的目的是一步步把红军逼到更小的区域,直到把它们全部消灭。到了1934年9月的时候,中央苏区的地盘已经大大缩水,就只剩下七八个县的地盘了。

就在那会儿,蒋介石跑到庐山的牯岭,偷摸地开了个军事小会,打算实施“堡垒政策”的最后一招,他给这招起了个名叫“铁通计”。他打算把150万大军、270架飞机,还有200门大炮都拉过来,要跟红军的主力来个最后的较量。

在这次聚会上,蒋介石和国民党的一众将领都满怀信心,但有个人例外。

莫雄就是那个人,他心里特别同情红军,觉得用那么残忍的手段对付那些为理想拼命的人,实在难以接受。会议结束后,他心里越来越不是滋味,老在想能不能找个法子改变这局面。要么给红军递点消息,要么干点啥,能帮红军躲过这场大难也好。

其实吧,莫雄那时候的级别,按理说是没资格参加那些重要的军事会议的,但他还真就去了。这到底是因为啥原因呢?

【莫雄于蒋介石的特殊关系】

他俩的不一般交情得从北伐那会儿说起。当时,蒋介石带着北伐军正忙着去打军阀吴佩孚。可巧了,他留在大本营的时候,突然间就被上万名当地的“山贼”给围了个水泄不通。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莫雄带着一个旅的兵力,冒着生命危险把蒋介石给救了出来。打那以后,他们两个人就有了很深的交情。

不过,莫雄后来因为跟蒋介石的政治想法合不来,就被晾在了一边。转眼间,时间晃到了1930年底,莫雄在上海碰巧遇到了以前的手下刘哑佛。刘哑佛不光是莫雄在粤军时候带过的兵,他还是鲁迅写的《记念刘和珍君》里头,刘和珍的亲哥哥,而且,他还是个中共的秘密党员。

莫雄经历了那么多事情后,到了庐山会议时,他表面上讲得热血沸腾,但心里其实特别担心红军的将来,也很同情他们的处境。他对蒋介石的信任,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在国民党里头,莫雄这家伙,明里暗里都跟蒋介石的政策唱反调,可人家厉害的是,交际圈子广,朋友多,讲义气,所以每次到了紧要关头,总有那么些哥们儿站出来帮他一把,护着他。这样一来,他虽然没少吃政治上的亏,但也没栽过大跟头,就是在官场、军界里来来回回折腾了几回。

1933年快结束时,中央特科发现了莫雄的特别用处,就打算派他去江西,混进那里的“剿共”部队里。莫雄这时候联系上了他在军队里的铁哥们薛岳,薛岳帮了莫雄一把,在南昌办事处给他安排了个虚职。虽然听起来是个官儿,但实际上,这是给莫雄一个机会,让他能暗中观察和行动。

没过多久,莫雄经人介绍,接手了赣北第四行署专员的工作,同时还当上了“剿共”保安司令。他得负责起“剿共”这项大任务。

没错,除了朋友介绍和那次救了蒋介石的大事外,莫雄还因为另外一件事,让蒋介石对他刮目相看。

【剿灭盐帮,莫雄立大功】

1930年的时候,宋子文当上了财政部长。为了稳住盐税这块收入,他直接在海州,现在咱们说的连云港,搞了一支缉私警察队伍,这支队伍归财政部直接管。

莫雄后来成了税警第三团的领头人,可没过多久,就闹出了轰动整个国民政府的大事儿——“王赓间谍案”。

王赓是民国时期少数几个能到西点军校进修的牛人,宋子文特别看重他,就让他当了税警总团的团长。

但后来发生的事情真是让人没想到,到了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那会儿,他居然被日本人给抓住了。这事儿的前因后果有好几种说法,有一种是这样的:王赓原本是打算去找他在西点军校的同学,结果迷了路,错把一个日军的军事机构当成了已经搬走的美国领事馆,就这么阴差阳错地进去了。

有另一种讲法,他原本是打算跑到日租界的那个礼查饭店,就是现在的浦江饭店,去找他的前妻陆小曼。但没想到的是,那地方已经成了日军陆战队的司令部,结果他就被日军给逮住了。也有人觉得,这事儿其实是宋子文安排的一场秘密会面,不过王赓却把地点给记错了。

不管怎样,王赓落到日军手里后,经过租界那边国际调解的人一番努力,折腾了足足三天,他才重获自由。这事儿一出,立马闹得满城风雨,大家都觉得王赓八成是透了什么重要的军事机密出去。

这种观念受到了十九路军高层的赞同,他们确定王赓把军事机密透露给了日本人,所以就把他抓到南京的军事法庭去受审。

王赓被抓的事儿就像一颗炸弹,在税警总团里炸了锅,大伙儿一下子乱了套,没了主心骨,整个团队都处于暂时的混乱和群龙无首的局面。

碰到这种棘手情况,宋子文心里明白,税警总团不能老这么没有个头儿领着,特别是淞沪那边抗战正打得激烈呢,所以他赶紧决定,让莫雄来当新的税警总团长。

莫雄刚接手时,真的是困难重重,但他凭借出色的军事本事和果断的领导,很快就把大家的信心给提上来了。他带着税警总团,在战场上一次次勇猛冲锋,成功挡下了日军的好几次猛攻,给抗日战争帮了大忙,这功绩是没法忘记的。

尽管如此,因为整个战争形势对这边不利,税警总团在“淞沪协定”签完之后就只能撤到淞江、青浦那边重新整理队伍,后来又继续往后退到海州那边去了。

海州这块地方,在中国历史上那可是四大产盐大户之一,特别出名的是它的“淮盐”盐田,资源多得很。不过,盐业这么发达,也惹来了个大麻烦,那就是走私,这问题存在了很长时间,影响也不小。

从民国那时候起,当地的盐贩子们武器可先进了,比正规军的都好。他们还拿钱收买当地的官员,就这样大摇大摆地用武力给他们非法的盐生意保驾护航。这些人胆子大得很,经常靠着重型武器开路,让那些运盐的轻船小船随便过关,搞得淮徐一带的盐税和盐务管理全乱了套。

这些私盐贩子真是胆大包天,竟然敢动用重型机枪,跟国民党驻海州的独立第六师硬碰硬。

莫雄抵达这儿以后,海州那儿的盐匪问题让他特别犯难。这帮盐匪不光装备挺好,还跟地方上的官儿们关系铁得很,织就了一张难以打破的私盐买卖大网。

了解到这个棘手问题,莫雄心里明白,光靠税警总团那些老办法,根本解决不了盐枭这个大问题。于是,他赶紧去找宋子文,跟他强调了除掉盐枭有多重要,宋子文一听,二话不说,全力支持他。

准备期间,莫雄不仅把税警总团里的高手都聚到了一起,还喊来了参谋处、副官处、军需处、军械处等八个关键部门的头头,一块儿商量怎么剿匪。这事儿他们忙活了快三个月。在这段日子里,莫雄自己动手,精心选了四十多个表现出色的营连级军官去做侦察兵,让他们好好摸摸盐匪的底细。

经过一番仔细的探查和情报搜集,莫雄搞清楚了,那些盐匪总共有2万多号人,他们还建了不少设施齐全的坚固碉楼,武器装备也是应有尽有,相当完备。

他挑了个防守特别牢靠的土匪窝子,打算首先端掉它。为了行动不声张还能成功,莫雄偷偷跟蒋介石碰了头,把海州盐匪的危害一五一十地说了个遍,还表明了自己一定要消灭土匪的立场。蒋介石听后,给了他支持。

莫雄对于怎么处置这些被抓的人,态度很明确。他说,得对这八十多个坏人进行严格的法律惩罚,好让盐业管理变得正规,也让法律规矩重新立起来。

莫雄即将被处决的关键时刻,当时管着国民政府行政院的孙科,还有上海青帮的大佬杜月笙,都接连拍来电报,说想让几个主要头头儿逃过这一劫。这背后,明摆着是有些政治和社会的压力在起作用。不止这些,被抓的那些匪首的家里人,也想着拿钱消灾,掏出好几万大洋,想方设法要把人给保出去。

碰到这事儿,莫雄真是机灵又果断。他回电报说,电报一到,那些刑罚都搞定了,这样一来,就躲开了正面的政治纠葛。

莫雄紧接着就果断地在当地处决了那些罪犯。没过多久,海州的百姓们自发地在当地竖起了一块碑,来纪念莫雄的这次举动。碑上的文字大赞他为老百姓铲除了祸患,这充分展现了民间对他的深深敬仰和由衷感谢。

莫雄取得的这番成绩,让蒋介石大为赞叹,这也是他后来能当上赣北第四行署专员的关键因素之一。正因为这样,莫雄才得以受邀参加蒋介石在庐山举办的牯岭军事会议。

【莫雄让蒋介石的铁通变成了漏桶】

莫雄心里头门儿清这事儿的重要性,会议一完事儿,他立马就揣着那套“铜墙铁壁方案”,连夜往山下赶,急着回自己的司令部去。

深夜时分,莫雄一到了司令部,二话不说就把项于年他们几个地下党成员叫来开会。

大家明白这份情报有多重要后,就商量着得赶紧把它送到党中央去。考虑到事情紧急,还不能出岔子,最后决定让项与年来亲自跑这一趟。为啥选他呢?主要是他会说客家话,这样在客家地界上就能更好地隐藏自己,不容易被发现。

大伙儿通宵达旦,把情报的关键内容用隐形墨水悄悄写进了四本普通的学生字典。一整夜,他们都没停歇,直到天边泛起了鱼肚白,才把密文全部搞定。接下来,就得赶紧把这些情报送出去了。

项与年启程的那天,打扮得像个教书匠,手里头拿着一本藏着绝密消息的字典,一路过关斩将,好几个检查站都没看出破绽。可等到快走到泰和县那片山区时,事情就比想象中棘手多了。那边敌军多得是,进出苏区的路全给封得死死的,只要瞅着谁不对劲,立马就给抓了。

为了躲开追捕,项与年只能跑到山里头藏起来,靠带着的干粮和山里摘的野果子填饱肚子,接着走他的秘密道路。

项与年怀揣着关键的“铁桶计划”情报,一头扎进了泰和县的山沟里。结果他发现,那边的情况比想的还要棘手。每个村子都有国民党的“围剿”队伍守着,把进出苏区的路堵得死死的,看到形迹可疑的人就立马抓起来。等走到兴国那会儿,项与年心里已经明白,就算他再怎么掩饰,想通过那些看得紧紧的哨卡也是难上加难。没办法,他只能又溜回山里,想办法找条出路。

这时候,国民党把封锁搞得越来越严,一点缝隙都不留,稍微慢点就可能惹出大麻烦。项与年实在是没办法了,就想着做个大胆的决定来躲过敌人的猜疑。他随手捡起块石头,照着自己的脸就砸了过去,一下子脸就肿得不成样子,血肉都模糊了,四颗门牙也给砸掉了。

第二天,项与年顶着一张肿得不成样子的脸,头发也乱糟糟的,整个人变得跟以前大不一样,活脱脱一个邋遢的流浪汉。他这副德行,把路上的国民党哨兵都给吓退了,一个个捂着鼻子,赶紧让他走开。就这样,项与年靠着这身奇怪的打扮,居然混过了敌人的封锁线。走了好几天的路,他总算是平安抵达了瑞金。

后来,这份重要消息传到了周恩来的手里。根据这个消息,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很快就做了重要的战略改变,决定开始实行战略上的大转移。

1934年10月10日那天,红军瞅准时机,在蒋介石的铁桶计划还没整明白前,就踏上了长征的路。

莫雄的大胆举动在红军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要是那份“铁桶计划”的情报没能赶紧送到中央红军那儿,长征的进行和红军的突破可就悬了。蒋介石费尽心思弄出来的“铁桶”计划,虽然防守得挺严实,可最后还是因为内部有人走漏了风声,变成了个“破桶”。

毛泽东后来讲道:“咱们能活着走出来,全靠那些搞情报的同志出力了!”这话后来传为长征路上的一句经典,突出了情报工作在打仗时的关键作用。

【莫雄的这一行为,让他被关到了军法处】

莫雄心里清楚,他这次行动风险极大,可以说是把自己的命都搭进去了。后来他在回忆录里提到这事,还是觉得后怕,但又特别感激项与年他们,把情报送得那么顺利,没让蒋介石发现是他莫雄干的。

1935年春天,红军长征已经走了快半年了,莫雄突然接到蒋介石的一封急电,让他马上坐飞机去贵阳。这一下子把莫雄吓得够呛,心里头七上八下的,特别不踏实。

一到贵阳,莫雄就发现蒋介石压根不知道他们背后搞的那些小动作。其实,调他来贵阳,就是给他换了个新差事,让他当毕节行政督察专员,还兼职“剿共”保安司令。

这个新岗位说白了就是升了官,莫雄现在带的队伍也从以前的部队变成了国民党中央军的一个师。这次升职让莫雄心里五味杂陈,他表面上答应接下新任务,但心里明白自己真正的职责和该效忠的对象是啥。

毕节坐落在贵州省的西北角,被乌蒙山紧紧环抱,它地处四川、云南和贵州三省的交界地带。从老早以前,这里就被看作是连接西南和湖广地区的一条要道,地理位置特别重要。

莫雄抵达毕节后,一听说这边有好多红军伤病员被困住了,有好几千人呢。他立马就跟毕节那边中共的地下党员,像卢志英、刘哑佛他们,商量了好多回。商量来商量去,最后他们决定用个既隐蔽又机灵的法子来解决这个问题。

他们打算抓住第六十三师师长陈光中的软肋,这家伙出了名的爱享受,特别是对美酒和女色上瘾。于是,莫雄隔三差五就组织些打猎、钓鱼的活动,再备上丰盛的酒席,目的就是要让陈光中沉迷其中,好让他分心,忘掉剿共的大事。

这个办法给红军伤员赢得了紧要的时机和场所。卢志英他们马上用秘密通道告诉红军伤员赶紧撤离,同时,边区的游击队伍也瞅准机会,在毕节附近进行了人员的补充和体力的恢复。莫雄采用的这种表面看起来“啥也没干”的方法,其实在革命的重要关头,对保护和壮大革命队伍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1936年开头那会儿,红军的贺龙和萧克带着红二、六军团,按照上面的意思,故意装模作样要攻打贵阳,好把国民党的大军骗到贵阳那块儿去。就在这时,莫雄在毕节那边,不动声色地展现他的军事头脑。

莫雄在1935年年底的时候,就已经把一二一师给调走了,这让毕节地区的军事防守变得薄弱了许多。之后,他又找了个理由,说是要保护行政专署和保安司令部的安全,然后把剩下的部队也都从毕节城里撤了出来。

这个办法成功地减少了城里的军队数量,让红军能够轻松地进来并控制毕节,一路上没有阻碍。而且,莫雄做的这些安排也为广泛传播共产党的政策、欢迎红军进城打造了好的环境。

莫雄靠着那些精妙的安排和计策,不仅让红军安然无恙,还对毕节和附近地方的政局变动起到了关键作用。红二、六军团能够轻轻松松拿下毕节,这不光是打仗打赢了,更是莫雄脑瓜子和策略的功劳。在守护红军和推动当地革命这事儿上,他可真是立了大功,少了他可不行。

莫雄在毕节那边搞的动作,给国民党上面的军事安排整得挺头疼。他放弃毕节,有人觉得这是聪明地撤退,但蒋介石可不这么想,他觉得这就是逃跑和背叛。蒋介石气坏了,二话不说就让人把莫雄给抓了,直接扔到了南京军法处关起来。

不过,就在这紧要关头,南边政治局面突然变了,没想到给莫雄挡了灾。广东那边的陈济棠和广西的李宗仁一块儿搞了个反对蒋介石的“两广事变”。这事儿闹得挺大,让蒋介石不得不重新琢磨他和广东势力的关系。

莫雄是广东人,原先在粤军里混,所以跟粤系的人关系挺铁,这对他能被放出来起了大作用。在这种紧张时候,蒋介石对莫雄的事儿得小心处理,要不一不小心就可能跟粤系那边闹僵了。

这时候,他的老朋友张发奎和陈诚站出来替他担保。他们跟蒋介石说,莫雄在广东人脉很广,不如派他回两广去做策反的工作。蒋介石听了他俩的建议,点头答应了。

不过,就在莫雄打算动身去广东那会儿,两广那边的事儿已经摆平了。这样一来,莫雄算是躲过了一劫,没被关进去。蒋介石呢,事变过后也没法再找他麻烦了,就想着把他从军队里踢出去,安排了个行政督察专员的位子。这么一来,也算是变相地把他从政治上给边缘化了。

后来,日本大举进攻中国,抗日战争那会儿,“通共”的事儿就不再是国民党反动派明着追查的重点了。但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莫雄还是被看作可能是“共产党那边的人”。结果在1949年,他被国民党保密局列进了黑名单。没办法,莫雄只好跑到香港去了。

新中国成立后,莫雄在广州陆陆续续接到了好几封邀请信,其中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叶剑英亲手写的那封。叶剑英和莫雄之间的交情可不浅,这交情得从国共第一次联手那时候说起。那时候,叶剑英是粤军第二师的参谋长,莫雄呢,也是这个师里的旅长。

莫雄受到叶剑英的热情相邀,满心欢喜地回到了广州,这片他以前奋斗过的地方。再次相见时,叶剑英跟莫雄说了一件大事:在叶剑英出发到南边之前,毛主席特意叮嘱他,到了广东一定要找到莫雄,要把他看作是党里的老相识和老伙伴,不管他以前犯过什么错,都得给他找个合适的工作。

不过,1951年英德搞土改那会儿,碰上了一件棘手事儿。当地的村民们,对莫雄以前的经历不清楚,就知道他曾经是个国民党的大官。有了土改工作组的帮忙,他们就给省委写了信,说要把莫雄送回老家去斗争,还有人提议得用枪毙了他。

叶剑英一看这情形,大吃一惊,马上喊停行刑,还赶紧布置人保护莫雄,保证他的安全。这一系列的事儿不光说明莫雄和老友之间那份沉甸甸的信任和交情,也体现了在政治动荡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多关键。

梁明德在报纸上一眼瞧见了“莫雄”这俩字,他二话不说,赶紧给广东省委书记陶铸打了个电话,问这莫不是以前他们在粤军里并肩作战的老战友莫雄?一听陶铸说是,他心里头那个激动啊,立马就找了自己的老领导李克农,跟他说,当年在战场上给共产党传递了重要消息的那位老朋友莫雄,现在还活得好好的呢。

听到这个消息,李克农心里头那叫一个乐呵,他始终没忘莫雄这位老朋友。他赶紧吩咐梁明德跑一趟广州,请莫雄来北京一块儿参加国庆大典。莫雄一听,立马就答应了,到了北京,他还跟那些老朋友见了个面,大家一起聊起了以前那些不容易的日子。

另外,叶剑英大元帅,也是莫雄的老相识,特意在北京摆了桌酒席,给这两位英雄接风洗尘,还高度赞扬了他们过往的功绩。酒桌上,大家纷纷讲述莫雄这一辈子是怎么过来的,夸他勇敢无畏,为了自由和正义付出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