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 购物热潮的余温尚未消退,不少电商卖家却陷入了别样的困扰:上海玩偶店主收到满是污渍的商品照片,核实后发现是 AI 合成的假图;湖北生鲜商家遭遇 “原地变质” 的香蕉照片,背景与发货存档完全一致却布满黑斑;江西店主面对被 AI 篡改重量的电子秤截图,即便指出包装袋文字乱码的破绽,仍被判退还部分货款。这场由 AI 技术催生的 “仅退款” 骗局,正在电商领域蔓延,不仅让商家蒙受经济损失,更冲击着网络交易的诚信基石。
AI 假图骗退的泛滥,源于技术门槛降低与利益诱惑的双重驱动。如今,只需上传商品原图,输入 “添加霉斑”“制造破洞” 等简单指令,AI 工具就能在几分钟内生成以假乱真的瑕疵图。部分消费者瞄准百元内小额订单的维权成本痛点,利用商家 “单笔损失小、懒得较真” 的心态,以及平台自动审核的漏洞,将技术便利异化为 “薅羊毛” 的工具。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一行为已衍生出灰色产业链,有 “师傅” 以 288 元学费传授 “仅退款” 窍门,宣称单个账号可成功退款 30 次。从偶尔的个体投机到规模化的恶意骗退,AI 技术的滥用正在扭曲电商交易的公平逻辑。

看似 “零成本” 的骗退行为,实则触碰了法律的红线。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明确指出,利用 AI 伪造图片骗取退款的行为本质是民事欺诈,核心特征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侵占商家财物。从法律责任来看,此类行为需承担三重后果:民事层面需返还退款并赔偿损失;行政层面情节较重者将面临行政拘留与罚款;若骗取金额达到 3000 元以上的 “数额较大” 标准,还可能涉嫌诈骗罪,面临刑事处罚。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孟博律师强调,消费者维权权不应被滥用,这种违背立法本意的行为,必然会受到法律的否定性评价,任何人都不应从不当行为中获利。
商家的被动处境,暴露了平台审核机制与维权渠道的短板。当前部分平台仍依赖 AI 自动审核退款申请,只要消费者提交 “看似合理” 的瑕疵图,就可能跳过商家申诉直接退款。上海玩偶店主毛先生的遭遇颇具代表性,即便用 AI 检测工具验证对方图片为合成,平台仍维持了退款决定。这种 “重买家体验、轻商家举证” 的审核逻辑,不仅让诚信经营的商家寒心,更变相纵容了恶意骗退行为。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指出,电商平台作为交易枢纽,有义务建立 AI 图片审核机制,快速鉴别图片真伪,而不是将审核责任完全转嫁给商家。
治理 AI 假图骗退乱象,需要构建 “商家防范、平台尽责、监管发力、法律兜底” 的多元共治体系。对商家而言,应做好证据留存,发货前对商品拍照录像固定原始状态,同时提升甄别能力,通过查看瑕疵边缘清晰度、光影匹配度,要求对方拍摄多角度带时间水印的照片等方式识别假图。对平台来说,需尽快优化审核规则:一方面升级技术防控,引入 AI 图像识别系统检测合成痕迹;另一方面完善人工复核机制,对可疑申请启动二次核验,建立恶意退款黑名单制度,对多次骗退的账号采取限制措施。今年 9 月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已明确要求 AI 生成内容添加显式或隐式标识,平台与 AI 服务提供商需严格落实这一规定,从源头遏制无标识假图的传播。

监管部门的协同发力同样关键。既要细化法律法规,在消费者权益保护与商家合法权益之间寻求平衡,明确恶意退款的界定标准与处罚措施;也要强化跨部门监管,推动网信、公安等部门形成合力,打击 AI 假图骗退的灰色产业链。同时,应建立跨平台消费信用机制,将恶意骗退行为纳入个人征信,限制相关人员的线上消费权限,大幅提高其违法成本。此外,还需通过普法宣传提升全民数字素养,让消费者明白技术便利的边界,知晓恶意骗退的法律后果。
AI 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它既可以成为提升交易效率、优化消费体验的工具,也可能被滥用为破坏诚信的利器。这场 AI 假图骗退风波,既是对电商治理能力的考验,也是对社会诚信体系的警示。网络交易的健康发展,依赖于买卖双方的相互信任与责任共担,更需要技术、规则与法律的协同护航。当平台审核更精准、法律惩戒更有力、诚信理念更深入人心,AI 技术才能回归赋能价值的本质。唯有如此,才能让商家安心经营,让消费者放心消费,让电商交易在公平正义的轨道上持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