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教师职称评审新有了变化:回归教育本质的积极信号

职称晋升问题一直都是老师们关心的话题。近日,河南发布了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的新政策,对评审条件进行了多项重要调整,这些变化

职称晋升问题一直都是老师们关心的话题。近日,河南发布了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的新政策,对评审条件进行了多项重要调整,这些变化包括取消表彰项、调整优质课定位、优化教学成果奖要求以及加重答辩环节权重等。这一系列改革举措看似只是评审标准的调整,实则反映了教育评价理念的深刻转变,是让教师职称评审回归教育本质的重要一步,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具有深远意义。

我们知道,各类表彰奖励在教师职称评审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导致部分教师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争奖夺牌中,甚至出现了为获奖而教学的本末倒置现象,这种现象不仅扭转了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教育功利化倾向。而此次取消表彰项,实质上是对教师评价导向的一次重要纠偏,教师的价值不应由几张奖状来定义,而要体现在日常教学的点滴中,当然,取消表彰项并非否定优秀教师的贡献,而是为了避免将复杂多元的教育工作简化为几个奖项的比拼,因为很多教育教学成果无法用即时的奖项来衡量,所以这更体现了对教育教学规律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尊重。

新变化对优质课和教学成果奖的调整同样值得关注。将优质课从必备条件调整为推荐指标,优化教学成果奖但仍将其作为必备条件。优质课比赛曾是许多教师职称晋升道路上的必过关卡,但这种单一评价方式存在明显局限,优质课往往是经过反复打磨的表演课,与日常教学存在较大差异,同时,优质课评价标准也容易导向教学模式化,不利于教学创新,将其从必备条件调整为推荐指标,既认可优质课的价值,又避免了一课定终身的弊端;而教学成果奖仍作为必备条件,则体现了对教师实践研究能力的重视。教学成果奖更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思考和持续性的实践探索,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加重答辩环节权重、提高优秀比例是新变化的另一亮点。书面材料可以包装,但现场答辩则能检验教师的真实水平,提高答辩环节权重,实质上是将评审重心从看材料转向看人,从静态评价转向动态评价。这种转变更有助于发现那些真正扎根课堂、潜心教学育人的优秀教师,避免会写材料不会上课的教师占据晋升优势,更有利于形成正向激励。值得注意的是,答辩环节的优化需要配套建立更加科学透明的评价标准,最大限度避免主观性过强。

总之,这次河南教师职称评审变革看似只是技术性调整,实则体现了教育评价理念的重要转变。既有助于减轻教师不必要的负担,引导教师将精力回归课堂教学本身,又有利于形成更加可持续的教师发展模式,让评价标准更加关注教师的真实能力和实际贡献,让教师之间的竞争将更多地体现在专业成长上,而不是表面的荣誉争夺上,把教师从各种评审压力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更加专注于教育教学本身。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这次职称制度的变革完善,一定能够让教师评价回归教育本质,让职称评审真正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