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这两天的行情太魔幻了:上证指数连跌两天,昨天跌了0.73%,今天又跌0.81%,盘面拉出两根大阴线,可打开个股列表一看,居然有3700家是红盘的。不少人调侃:“前段时间指数涨得欢,手里的股跌成狗;现在指数跌不停,反而开始赚钱了,真不知道该盼涨还是盼跌。” 其实这根本不用卜卦,看懂资金切换的逻辑和“稳股市”的底色,就知道调整里藏着机会,老手的坚持正在迎来回报。

先解开最让人困惑的“指数跌、个股红”谜题。这两天的盘面根本不是“真跌”,而是资金在玩“乾坤大挪移”——从高位股出逃,潜伏到低位板块里。最明显的就是前期暴涨的大科技板块,CPO、半导体这些明星赛道集体回调,不少龙头股单日跌超5%,资金净流出超百亿元;但另一边,新能源、消费里的低位股却悄悄发力,甚至一些之前没人关注的传统制造板块都开始飘红。这就像舞台上的聚光灯换了位置,不是演出结束了,只是主角换了人。
有人说“这是市场割裂”,但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市场成熟的表现。过去那种“齐涨齐跌”的行情,本质是资金扎堆炒作的非理性狂欢,涨得猛跌得也狠;现在资金主动从高位撤出来,去布局没涨的优质股,说明市场在“自我调节”,这正是“慢牛”该有的样子。而且这种“一鲸落万物生”的格局,对普通投资者其实更友好——不用再盯着权重股的脸色,手里的低位票反而有了被资金盯上的机会。
再说说“主力资金出逃”的假象。这两天确实能看到资金净流出的数据,但所谓的“出逃”只是“换仓”,不是“离场”。银行和保险下午的异动就是最好的证明:今天下午大盘跌到关键点位时,工商银行、中国平安这些权重股突然被资金拉起,虽然没能让指数翻红,却稳稳托住了底线。这背后是“稳股市”的政策在发力,这些资金不是来炒短线的,而是市场的“压舱石”。
为什么护盘总找银行和保险?这里面藏着大资金的“算计”。一方面,银行股在指数里的权重特别高,拉一只四大行的效果,相当于拉几百家小票,省时又省力;另一方面,银行股里90%以上都是长线资金,这些资金只求股息,不会随便砸盘,筹码特别稳。所以每次市场波动,银行保险一发力,就能稳住大局,这正是“稳股市”最直观的体现。要是真让券商发力,按市场的说法,大盘可能直接冲到4500点,但那反而会积累风险,不符合“稳”的基调。
这就说到了券商等机构担心的“4000点以上风险”。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刚公布,机构就开始提醒风险,看似是唱空,其实是看懂了“稳股市”的核心——不追求暴涨,要的是“可持续”。2025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就定调了“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把稳股市提到了战略高度,央行还推出了证券基金互换便利、股票回购再贷款等工具,就是为了抑制过度波动。数据能说明一切:近一年上证指数的振幅比去年降低了6.51个百分点,波动率也下降了4.62个百分点,市场稳定性明显提升。这种“稳”不是不让涨,而是不让涨得太急,给资金切换留足时间。
回到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连跌两天,调整到位了吗?” 其实判断调整是否到位,根本不用看指数,得看两个核心指标。
第一个是资金切换的进度。从高位出来的资金有没有找到新方向?现在看来答案是肯定的。10月以来,机构调研的重点已经从高位科技股转向了新能源、消费电子里的低位股,有30多家低位公司被50家以上机构扎堆调研。北向资金也在偷偷布局,近两周净买入的个股里,低位股占了60%。这些“聪明钱”的动作,说明低位板块的吸引力已经超过了高位股,资金切换完成后,新的主线自然会带动市场上行。
第二个是“稳市”资金的态度。中央汇金今年以来一直在增持,持仓市值已经创了历史新高,社保基金、险资这些长线资金也在加大权益配置。这些资金的操作逻辑是“越调整越买”,不会因为指数跌两天就撤资。而且《学习时报》都发文说了,稳股市是为了夯实老百姓的消费底气,通过财富效应推动经济内循环,这种政策定力不可能让市场出现大起大落。所以现在的调整,更像是给资金换仓“腾空间”,不是行情的终点。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这轮调整不仅不是风险,反而是难得的机会。关键要抓住“资金切换”的主线,避开两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盯着指数慌神”。现在的指数早就代表不了全部个股了,上证指数里权重股占比高,只要银行、券商这些大块头不发力,指数就容易跌,但这根本不影响低位股上涨。就像这两天,指数跌得难看,可新能源里的储能板块、消费里的食品加工板块,不少个股都涨超3%。做股票又不是做期指,与其天天盯着指数算点位,不如好好看看自己手里的票是在高位还是低位,业绩有没有支撑。
第二个误区是“不敢碰低位股”。很多人觉得低位股“没动静就是不行”,却忘了“炒股票,今天买就是为了以后卖个好价”。那些现在趴在低位的票,不少是被市场错杀的优质股。比如消费电子里的智能穿戴板块,三季度出货量涨了18%,企业净利润也增长了12%,但股价还停留在去年2800点的位置;再比如新能源里的氢能板块,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可估值比行业平均水平低20%。这些票现在没人关注,一旦资金切换到位,涨起来根本不含糊。
可能有人会说“低位股磨人,等不起”,但这正是老手和新手的区别。在“稳股市”的大背景下,市场不会让优质的低位股一直被埋没。2024年三季度,高端装备板块在低位震荡了两个月,当时没人问津,可到了四季度,随着制造业升级政策落地,相关个股直接涨了60%。炒股本来就是“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的事,现在的调整期,正是布局低位股的好时机。
最后想说,指数连跌两天真的不用慌。这不是市场要崩了,而是资金在“换赛道”,是市场在向“稳牛”过渡。国家花了这么大功夫稳股市,推出了政策组合拳,注入了流动性,就是为了让市场能持续健康发展。银行保险的护盘动作,3700只个股的飘红,都是“稳市”生效的信号。
对老手来说,这种行情反而更得心应手——他们知道指数波动是常态,知道资金总会流向价值洼地,所以能沉下心持股待涨。对新手来说,现在最该做的不是猜指数涨跌,而是把手里的票筛一遍:要是前期涨高的热门股,就想想要不要换仓;要是低位、有业绩、符合政策方向的票,就安心拿着。
毕竟在“稳股市”的底色里,调整从来不是终点,而是新行情的起点。那些现在在低位默默蓄力的个股,说不定就是下一轮行情的主角。指数跌不跌真的不重要,抓住资金切换的机会,才是现在最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