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往往是具有时代性的。不同的时代,也会有不同的诗歌层面的审美趋向。由此,我们也可以从中体会和品味到相应时代的风向。作为一种审美载体,诗歌的内容与形式,也会有它们不同的内涵特征。
薛易老师创作的书籍作品《大唐诗人行》,里面就谈到了关于诗歌对应的时代的审美。透过这些诗歌的转变,我们也可以从中品味到来自于文字的魅力和张力。进而,了解这些时代的微妙变化。

图\摄图网
书中在写到诗歌变化的角度上,作者主要谈及了几种诗歌的审美变化。可以说,这些不同时代阶段的诗歌,在内涵上都有不太相似的地方。它们,通常都对应起各自的时代趋势和相应的特点。当中,主流、转折以及应制等,则是其间比较明显的几种。
主流这里所说到的主流,是有阶段性的。并不是指所有时代的主流,而仅仅是说某个时期或者某个阶段中的主流审美。因此,这里所谈到的主流,是相对应的存在。例如,此处主要讲述的是南朝的主流。
在作品《大唐诗人行》里,作者就谈到了关于南朝的文化主流。我们阅读这个时期的作品,尤其是诗歌作品,往往都可以体会到它们此时的独特特征。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具备此时的特点。

图\摄图网
南朝那段,它作为文化的中心,盛行着一种主流层面的作品形态。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拥有它们自身的特征和特点。而它们所盛行的诗歌主流,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宫体诗”。它,是有自己的特殊之处的。
宫体诗,在形式上较为追求极致与技巧,而且,对于修辞和平衡,也是极为要求的。除此之外,它们只谈风月方面的内容。而且,这也让这种诗歌成为上流生活的点缀,并成为此时期南朝的主流诗歌。
说到主流诗歌,这里谈及的着实是一种局限在南朝所盛行的主流。宫体诗作为这种特征的代表,往往会给读者以较为深刻的印象和印记。它们的审美特征,往往也对应于当时时代的生活和思想反映。
转折谈到转折,并不是说故事或事件发生了转折。而是,具有时代审美代表的诗歌,从原来的主流状态,发生了对应的转折和转变。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和了解到这种转折后诗歌的审美变化和时代特征。
作品《大唐诗人行》里,有写到诗歌在发生转折后的一些变化。作者更从诗歌的变化,去探讨和思考了有关当时朝代的审美思想和文化转变。由此,也体现和抒发了当时人们的一种生活倾向。

图\摄图网
出现诗歌转变的时期,如果从拥有南朝的那段岁月去看,便是接下来的隋朝。隋文帝,将一些作风带进了文化领域。从而,使得诗歌发生了特征上的转折。因而,此时的诗歌便转变了文风等元素。
由于此时的文风,在性格与审美上,都与宫体诗极为不同。大众的诗风,也进行了大转弯。人们开始创作不谈风月、不讲修辞的作品。他们的诗歌,专讲道德与教化。此时此刻,诗歌便发生了时代审美上的转折。
隋朝隋文帝时期的时代审美,诗歌从宫体诗转变为朴素、道德和教化层面上的特点。可以说是这个时期诗歌的特点转变,也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相应过去的一个转折。因此,时代审美也发生了转折。
应制除了南朝的宫体诗和隋文帝时的朴素诗歌,后来还有一种特殊的诗歌,反映了当时时代的另外一种审美。作品里将这种诗歌,称为应制诗。这,是相对于宫体诗和朴素诗歌的又一种特征作品。
在《大唐诗人行》里,作者从宫体诗写到了朴素的诗歌,从南朝阶段转折到了隋文帝时期。作品,都体现和传递了当时时代的一些特征与状况。而后来的应制诗,实际上反映的也是另外一种时代了。
作品里谈到一则事件,虞世南这个人,需要奉命去创作和诗一首。然而,为了不影响大唐的诗风,他婉言地拒绝了创作这种奉诏的和诗。此时,他不仅表态了不创作,更说明了具体原因。
这种奉诏创作的和诗,其实就是我们在这里谈到的应制诗了。具体点去理解,其实就是应诏命去赋诗创作。事实上,大名鼎鼎的诗人李白,也创作过不少应制诗。这些,同样反映了些许时代的审美特征。
从宫体诗到朴素的诗歌,再到应制诗的出现,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不同时代所传递和呈现出来的审美气息。它们,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彰显了各个时代的审美与特点,让我们可以了解关于那些时代的人文等诸多方面。
作品《大唐诗人行》,从主流、转折以及应制等角度,向我们诉说了相应时代的审美特征。我们在阅读这部作品的时候,除了可以感受到诗歌的价值与魅力外,也读到了来自不同时代的美好与温馨。恰恰是这样,让我们读者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文\蓝千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