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亚洲行期间,接连在“空军一号”上发布信息。
美军和国会和几乎同时掀了桌子,短短4天之内特朗普遭到3重打击,重启核试验、取消电磁弹射和关税政策全都遭遇挫折。这场连环打击,对特朗普来说不仅是面子问题,更是权威问题,让他的政策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
先看第一件事,特朗普28日在日本横须贺港的“乔治·华盛顿”号航母上发火,公开批评“福特”号航母使用的电磁弹射系统。他说:“蒸汽可以用锤子修,电磁系统坏了得请麻省理工的专家花上亿修理。”说完,还当场宣布将签署行政令,要求未来的新航母一律取消电磁弹射,回归传统蒸汽弹射。
这番话一出,全美军工圈炸了。电磁弹射系统是“福特级”的核心卖点,也是美军过去二十年投入上百亿美元的关键项目。换回蒸汽弹射,看似技术回退,其实意味着整个系统要推倒重来。海军内部的估算显示,这一改动可能导致一艘新航母的建造成本再增加几十亿美元,还要额外延误至少五年。

福建舰成功弹射了歼35。
更讽刺的是,就在特朗普大骂“电磁玩意儿”的同时,中国“福建舰”电磁弹射早已完成上百次实测,歼-35、空警-600舰载机起降顺利,中国航母的电磁化体系已经进入成熟期。对比之下,美国的“回炉蒸汽弹射”多少有点像自打耳光。
特朗普这次不是第一次抱怨。早在2017年他第一次当总统时,就喊过类似的口号。那时他觉得电磁弹射太贵、太复杂、不靠谱,但最终没能真正推行。这次他重提旧案,更多是想通过“批军工、造话题”来展示他“敢动大系统”的形象。可问题是,美国海军不是他一个人的公司。
福特级航母的电磁弹射与拦阻装置是一体化设计,系统电控、软件、能源模块全都深嵌舰体,想改回蒸汽弹射等于要重新拆船。电缆要换,动力要改,管线要重布,整套甲板布局要推翻。海军算了一笔账,仅这一改,就要额外烧掉近30亿美元,还可能让“福特”级系列再延误三年。

特朗普到访韩国,李在明给他准备了一个“王冠”。
再看第二件事,特朗普在访问首尔期间,不仅同意韩国建造核潜艇,还下令美军“立即重启核试验”。这条消息一出,能源部的核安全局官员当场傻眼,因为核试验属于能源部管理,不归五角大楼。特朗普却让军方“立即行动”,让人摸不着头脑。
而且美国重启核试验,面临的困难也不少,上一次核试验还是在1992年,内华达试验场早就废弃,仪器损坏,防辐射掩体老化。想重新启用,至少得花上几年重建时间和数十亿美元预算。
更关键的是,美国这么做会引发全球核军备链的反应。俄罗斯已经警告说,如果任何国家放弃暂停核试验的承诺,俄方会采取相应行动。中国外交部也第一时间表态,希望美方遵守《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承诺,以实际行动维护全球战略平衡。

“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是一款“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产品
特朗普这所以这么做是想跟俄罗斯硬碰硬,毕竟近一段时间,俄罗斯在核威慑方面的动作一个接一个,先是宣布成功试射了“海燕”核动力导弹,接着普京又宣布“波塞冬”核动力潜航器也测试成功。从这也能看出来特朗普对核试验的理解存在偏差,他显然是把俄罗斯测试“核动力巡航导弹”和“波塞冬”核鱼雷当成了核爆试验。
在这种情况下,连特朗普团队内部都有人感到尴尬。副总统万斯对媒体表示,总统只是“想确保核武库运作良好”,并没有明确提到真的要做爆炸试验。但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反复强调“马上执行”,把一场技术讨论变成了政治秀。
这次“核试验复活”事件,不仅暴露了特朗普团队内部沟通混乱,也再次暴露出美国战略体系的分裂:总统想要秀肌肉,军方和能源部却在为现实头疼。结果是,外界看到的不是强国自信,而是一场混乱的表演。
再看最后一件事,当地时间10月30日,美国参议院以51票对47票通过决议,终止特朗普实施的全面关税政策。这意味着国会正式限制了总统在全球征收高关税的权力。这对特朗普是当头一棒。自他上台以来,关税几乎是他最重要的外交经济工具。无论是对中国、欧盟,还是对加拿大、墨西哥、巴西,他都靠“加税”来展示美国的主导地位。

美国参议院叫停特朗普的关税政策。
然而,现实证明,这套策略弊大于利。美国通胀高企,供应链受阻,企业负担上升。共和党内部也有人开始反思,“关税治国”到底是治人还是治己。同时,参议院的这项决议其实代表了一个信号:国会准备重新夺回对贸易政策的主导权,不再让总统“一人说了算”。这不仅是制度制衡的体现,也是对特朗普单边主义路线的否定。
三件事连在一起,问题就更清楚了。特朗普上台后,想要快速恢复“美国制造”、重振军力、压制通胀,可每一项政策都卡在系统的现实里。美军技术链条太复杂,财政赤字太高,国会太独立。特朗普想要“动一下”,系统就震动一片。
这其实是美国政治的结构性问题。总统可以拍桌子,但执行的是一个庞大的、利益交错的体系。从航母电磁弹射,到核试验场重启,再到关税政策执行,牵扯的都是数百个利益集团、数十个联邦机构。没有共识,任何“强硬命令”都会变成口号。
从外部角度看,这三重打击也揭示了美国当前的尴尬处境。军事上,美军装备老化,创新失衡,连航母升级都陷入争论;外交上,核试验议题让美国在国际上显得激进,难以与盟友协调;经济上,贸易政策被国会驳回,显示政策协调的失效。
而与此同时,中国稳步推进新一代航母、坚持核裁军承诺、推动经贸合作,这种对比让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显得越来越像“美国孤立”。
特朗普接下来会怎么做?从他的性格看,不会退。他可能会加大行政令力度,利用社交媒体攻击国会“阻碍改革”;也可能通过外交议题转移注意力,比如对中东或台海局势强硬表态。但无论怎么做,他都必须面对一个现实:美国的制度已经不再听命于一个人的政治激情。
美国政治的魅力在于制衡,但制衡的代价,是执行效率的低下。当一个国家需要靠“表演”维持信心时,衰退就已经开始。就像老罗斯福曾说的那句话:“伟大的国家不是靠喊口号变强的,而是靠行动和信任。”特朗普想让美国变强,可如今,他的口号比他的政策更响。
好,关注小彻,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