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讲述中国古代100位著名诗人之杜牧》

在这里讲述中国古代100位著名诗人之:杜牧。公元803年的长安,晨雾漫过坊墙,朱雀大街的青石板还沾着夜露,京兆杜氏的庭院

在这里讲述中国古代100位著名诗人之:杜牧。

公元803年的长安,晨雾漫过坊墙,朱雀大街的青石板还沾着夜露,京兆杜氏的庭院里,婴啼漫进案头的墨香,那是杜牧初临人间,像缕风撞进晚唐的诗卷。

少年杜牧常在祖父杜佑的书房里消磨时光。那些记载典章制度的《通典》手稿,在他眼中如同等待调音的编钟。当他临摹"旧第开朱门"的诗句时,笔尖仿佛已触到盛唐乐章里微妙的变调。

二十三岁那年,他以《阿房宫赋》惊艳文坛。"覆压三百余里"的铺陈,"金块珠砾"的慨叹,年轻的笔锋在历史的琴弦上拨出深沉的音符。这篇文章不仅展现了他早熟的史识,更开启了他与时代对话的独特方式。

二十六岁及第后的岁月,杜牧在扬州的水巷间寻找诗的另一种表达。十年光阴如水墨,将他的紫衫染成深色,却在诗行间沉淀出独特的光泽。"春风十里扬州路"的明媚,"豆蔻梢头二月初"的清新,这些诗句如同精心调制的颜料,描绘出时代的多重景致。

这双看过扬州烟雨的眼眸,在步入中年后更显深邃。某一个秋天,他沿着池州的山径漫步,见枫叶经霜寒愈加明艳,不禁驻足凝望。"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吟诵,不仅定格了那个秋日的景致,更在诗史上留下了永不褪色的画卷。

有一天当他路对赤壁古迹,三国的风云在二十八字的天地间重新演绎。"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假设,那种对历史的重新解读,是他在借史事倾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晚年的杜牧,常坐在樊川宅邸的窗前,看梧桐叶飘落在摊开的诗稿上面,叶脉印在纸页上像韵味的装帧。整理旧作时,那些散落的诗句像归巢的燕群,三三两两聚成《樊川文集》的巨巢。秋夜的烛火轻晃徐荡,他写下《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他的性情不再缠绕于官场的起伏,只把心绪泡在酒里、写进诗中。

公元852年的冬天,终南山的雪光映照着书房的窗棂。诗人最后的心跳融入暗夜。而那些凝聚着他毕生心血的诗篇,却开始了它们穿越时空的旅程。当今天的我们,在都市的喧嚣中读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在忙碌的间隙想起"牧童遥指杏花村"……那些历史岩层的厚重、市井烟火的温热、山野风露的灵动,千年前的诗意依然能在我们心中找到共鸣。